从追赶到引领:金龙汽车如何用30年改写国产大巴的全球地位?

其实金龙汽车的故事挺有意思的。它不是那些一出道就占据高地的品牌,而是个一步步爬坡的选手。1988年,福建出了这么一家企业,从组装大巴起家,听起来没啥特别。但撑得起称赞的是,早年间大家瞄着海外技术的时候,金龙就已经想着能不能整点自己的东西。这个自信劲儿,是不是有点“甭管山多高,我就爱爬”的意思?

从追赶到引领:金龙汽车如何用30年改写国产大巴的全球地位?-有驾

第一次让人眼前一亮,是1994年的XMQ6120。这名字吧,听着拗口,但当时可真甭提有多让人高兴了。金龙自己研发的大型客车,敢直接上高速赛场和洋品牌正面刚。那会儿,我的一个长途跑运输的朋友,说这车让他实实在在有了点“咱们国产就行”的底气。技术虽然不全赶上,但敢站到同一赛场竞争,那种骨气,真是印象深刻。后来再回头这款车不仅是个里程碑,更奠定了金龙扎根民用客运市场的基础。

再往后,就到了2007年。有一说一,那年可真是金龙的大转折点。龙威这高端团体客车出来,才算让国产车在商务接待领域占了点位置。设计上跟国际接轨,也开始玩细节了,比如座椅能躺也能转,说实话,坐高铁都没这舒服的。但关键是,它真没那么贵。别看它有点奢华的意思,背后其实是接地气的布局,讲究一个实用。这一年,对金龙来说算是翻篇了,从最早的大巴,到轻客,开始多场景布局。紧接着的2008年的金威轻客,更是补齐了市场短板,为城市物流、团体通勤打开了新跑道。

从追赶到引领:金龙汽车如何用30年改写国产大巴的全球地位?-有驾

时间再往后拨到2017年,这一年别说业内,就连路人都开始听说金龙阿波龙了。这是全球首款L4级量产自动驾驶巴士,放眼全球都算够格了吧。有人问我,那自动驾驶靠谱吗?我反问一句,45个城市都敢上线运行,乘客体验还挺普遍,能不靠谱吗?说实话,它带给人的震撼,是科技真能改变日常生活的那种惊艳感。坐在无人的驾驶舱里,被连地图都懒得看。不仅是交通工具,它更像是在探索下一个时代出行的样子。

金龙的车也绝不是完美的。凯锐浩克作为主打轻客吧,动力足空间够,但车座织物容易脏,悬挂偏硬,坐城市路还行,乡村路长途开下来可能得闪着后腰走。这种瑕疵,别说用车的人了,我都替他们闹心。金威商务车呢,双侧电动滑门和躺椅是真得劲,但低价位的车型内饰接缝问题,细节做得总觉得差那么点意思。这一圈儿车型舒适性和功能性啥的各有亮点,可你要说“毫无挑剔”,还真不现实。

从追赶到引领:金龙汽车如何用30年改写国产大巴的全球地位?-有驾

真正撑起金龙底气的,是那些核心技术。有一次去车展,我看过他们展示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还和技术人员聊了一阵。比如那个碳化硅电驱系统,压缩能耗是真的厉害。这块理论复杂,但结果通俗:少用电还能跑更远,能不牛吗?还有车联网系统解决方案,讲得再透点就是每辆车给你盯着它的生命周期,我就想问,能帮用户省心是啥,金龙这就属于实打实的例子。

感觉聊到这,金龙让我想到一个词--扎实。三十多年了,它不是靠营销赚眼球,而是靠专注技术和专业布局堆起来的口碑。技术先行,让它在行业中有根基,市场布局丰富又长远,仿佛做了长远打算。但新能源转型和细节品控上,金龙还有些地方得下功夫,不然越走越远,那点瑕疵就会变成羁绊。不过从安全性、实用性再到智慧交通突破,它的前景,挺值得期待。也许未来,金龙会在智能网联和绿色交通的赛道上,创造另一种不可替代。你说呢,它会吗?

从追赶到引领:金龙汽车如何用30年改写国产大巴的全球地位?-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