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严批纯电动车:携带600公斤电池行驶,是人类能源的巨大浪费!

一场“电池焦虑”引发的能源路线大讨论,一位院士的“反主流”言论,如同深水炸弹般引爆了新能源汽车圈。 刘科院士灵魂拷问:为了仅仅1%的超长续航需求,让电动车天天背着600公斤的电池跑,这难道不是一种能源霸凌? 刘科院士此话一出,瞬间点燃舆论场。

长期以来,新能源汽车被贴上“环保先锋”的标签,但刘科院士却毫不留情地撕开了这层“皇帝的新衣”。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内电力结构中,火电占比依然过高,这意味着,我们今天开的电动车,很可能烧的是昨天的煤。 这不禁让人反思,所谓的“零排放”,究竟是真环保,还是“眼不见为净”的自欺欺人? 刘科院士并非要全盘否定电动车,而是对“一刀切”的纯电路线提出质疑。

院士严批纯电动车:携带600公斤电池行驶,是人类能源的巨大浪费!-有驾

他主张,应该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的能源解决方案。 那么,问题来了,除了“all in”纯电动,我们还有其他选择吗? 刘科院士给出的答案是:甲醇混动。

他大胆设想,将电动车的电池容量大幅缩减,同时引入绿色甲醇增程器。 这样一来,既能满足日常通勤需求,又能通过甲醇增程解决长途续航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案还能大幅降低对充电桩的依赖。 试想一下,未来高速公路上的能源补给站,不再是密密麻麻的充电桩,而是像加油站一样便捷的甲醇加注点,这将是怎样一番景象?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刘科院士更是算了一笔“精打细算”的账:新建充电站和加氢站,动辄需要数千亿美元的投资,而改造现有的加油站,只需区区几十亿美元。

这笔账,谁都会算。 更何况,国内已建成的公共充电桩,平均利用率低得可怜,大量资源被白白浪费。

这难道不是一种巨大的讽刺吗?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刘科院士的观点,虽然引发了不少业内人士的共鸣,但也引来了诸多质疑。

有人扒出他的履历,质疑其屁股决定脑袋;也有技术派认为,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突破,续航焦虑终将成为历史。 全固态电池一旦量产,充电5分钟,续航1000公里,那都不是梦。

到时候,甲醇混动还有什么优势可言? 更让人头疼的是,废旧电池的回收问题。 欧盟已经放出狠话,谁出口谁负责回收,这无疑将大大增加电动车的成本。

这意味着,我们今天享受的“环保红利”,很可能要为未来的环境污染埋单。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绿色甲醇并非纸上谈兵。

在贵阳,吉利已经运营了15年之久的甲醇汽车,这无疑为甲醇混动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此外,醇氢电动公交也在天津、大庆等地 успешно внедряются,展现出低温启动、绿色环保等优势。

面对种种争议,刘科院士显得格外冷静。 他强调,汽车的本质依然是质量、安全、性能和品牌。

那些花里胡哨的智能化功能,也许只是噱头而已。 或许,我们真的需要重新审视一下,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好车。

回顾这场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大讨论,我们不难发现,电动车并非唯一的答案。 在能源转型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更多的思考,更多的探索,更多的尝试。

也许,绿色甲醇就是那把开启未来能源之门的钥匙。 当然,这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但至少,刘科院士的这番言论,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行业,重新思考我们的能源未来。 那么,你认为甲醇混动会是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吗?面对续航焦虑和环保压力,我们又该如何选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