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沈阳工厂,最近真是忙得脚打后脑勺,订单多到爆棚!这不禁让人想起几年前中德关系蜜里调油那会儿,满大街都是德国车,从BBA到大众,中国消费者那叫一个买账。德国企业也赚得盆满钵满,把中国市场当成心头宝。那时候,谁会想到几年后两国关系会走到今天这地步?
转折点出现在2023年,朔尔茨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提出“对中国去风险”,给中德关系泼了盆冷水。虽然德国企业嘴上说着要减少对华依赖,背地里却加大了投资。宝马沈阳工厂扩建,年产量奔着60万辆去了,不少车还反销回欧洲。大众更狠,直接把电动车平台搬到中国生产,结果德国本土工厂倒闭,工人失业抗议。你说这叫去风险?这分明是“风险共担”嘛!一边喊着去风险,一边闷声发大财,德国这波操作真是让人看不懂。这边厢巴斯夫在湛江投资上百亿欧元建厂,那边厢西门子在中国高铁项目上赚得盆满钵满,德国企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真香定律”。
德国政府的态度也让人捉摸不透。柏林议会频频指责中国在新疆的人权问题,但德国对新疆的出口额却是不降反增。汉堡港依然繁忙,源源不断地将机械零件、化工产品运往中国。这种“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的行为,让人不禁想问:德国,你到底几个意思?德国的纠结,一部分原因来自美国。美国加大在德国的军事存在,监控德国官员,种种举动都让德国感到压力山大。默克尔那句“柏林墙倒了,可新的依赖又来了”,道出了多少德国人的无奈。中国也不是吃素的,对德国的“两面派”行为采取了精准的反制措施:对某些德国产品加税,对另一些产品则放行;某些项目审批迅速,另一些项目则无限期拖延。这一招“分而治之”,让德国不同行业内部出现了严重分歧。汽车行业希望缓和关系,化工行业主张强硬,机械行业则左右为难。
到了2025年,国际局势更加复杂,德国想在中美之间“脚踏两只船”,但哪有那么容易?美国不希望德国和中国走得太近,中国也不喜欢德国在经济上合作,政治上却说三道四。在达沃斯论坛上,德国代表谈到中国问题时小心翼翼,生怕说错话。与此同时,德国企业却忙着在中国推进新项目,这种“台上唱戏,台下交易”的场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中国明确表示,希望德国在政治和经济上保持一致的态度,别搞双标。这无疑给德国出了个难题:如何在经济利益和政治立场之间找到平衡点?如果德国不能妥善处理这个问题,中德关系恐怕会进一步恶化。那么,德国究竟会如何选择?是继续“骑墙”,还是做出取舍?这个问题,恐怕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