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夏季,王府井百货大楼站岗、东风市场救火的难忘记忆

前言

本人1968年3月从山东掖县入伍,来到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当上了一名光荣的警卫战士。我所服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首都警卫一师,担负着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保卫中央首长的光荣任务。当时在部队内部把承担国家领导人的警卫任务,简称为“四副一高”的警卫任务。所谓“四副一高”,是指国家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副主席、高级民主人士等。

直至1979年10月,我由警卫一师四团三连调到同属北京卫戍区的北京市房山县人民武装部工作。期间,担负具体警卫任务近12年的时间,曾经见证或者参与了“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些重大事件、重要节点、重要警卫任务的过程,这些重要的经历或见闻,都在自己的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退休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工作的保密期限业已解除,通过对个人回忆录的逐步整理,这些记忆又有了十几年的岁月沉淀,使自己对当年一些有关警卫对象、警卫目标、警卫任务的回忆,感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越来越难以忘怀。特别是在每年的八一建军节前后,这种对当年警卫工作回忆的情愫,越来越挥之不去,几乎达到不能自制的程度,有一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

一、难忘第一次站岗时的尴尬与无奈

1968年新兵连集训结束下老连队,我被分在警卫一师四团三连12班。三连连部驻东华门大街锡拉胡同151号。连长杨宝善(河南人),指导员祁春增(河南人)。四排长马永福(1963年兵,河南人)。12班驻地晨光街国家公安部十二局,白天在王府井百货大楼站岗,晚上站机关自卫哨;11班驻地东华门大街国家进出口公司,白天在位于东华门大街25号的北京友谊商店站岗,晚上站机关自卫哨;10班驻连部,站连部自卫哨。

百货大楼哨位的职责是维护楼前广场秩序,保护内外宾人身和财产安全;逢重大节日或重要外宾到大楼购物,着便衣进入楼内巡逻或担任随身警卫等。

1968年夏季,王府井百货大楼站岗、东风市场救火的难忘记忆-有驾

新兵学习如何站岗的流程是,从一个老兵带一个新兵,到两个新兵,再到一个新兵单独站岗。一步步熟悉哨位环境,熟悉岗位职责任务,掌握执勤技巧等,直到能够单独站岗执勤为止。

在两个新兵执勤阶段,我和老乡高春明(1968年兵,山东掖县人)分在一班岗。当年我18岁,满脸稚气;高春明21岁,略显成熟。一大一小、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两个人站在一起,本身就是一景。开始,围观的群众围着我们俩看,后来高春明干脆就站到一旁去。我被围观人群看得脸一阵阵的发红,浑身不自在,但是,没有办法,躲都没处躲,只有硬着头皮站下去,直到脸不再红。

新兵单独站岗的另一个尴尬之处,是回答群众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初来乍到,好多情况不熟悉、不知道。人家打听路回答不了,只能摇头;买什么东西要到几楼,也说不清楚……等等。无奈之下,就请大楼存自行车的两位女同志帮助回答。熟悉了一段时间后,上述尴尬的情况才好了一些。

不过,在大楼前站岗也有新鲜和兴奋之处。那就是可以经常看到各种肤色的外国人。因为,当时国内不开放,外宾来北京购物,必到百货大楼和离大楼不远、地处东华门大街25号的北京友谊商店。北京友谊商店是国内第一家涉外大型零售商店,服务对象是来华的国际友人、出国人员、涉外服务团队和国内高干等。结算方式是外汇和各种兑换券。供应的是国产高档商品和进口紧俏商品等。到友谊商店购物的宾客,一般都会顺便百货大楼逛一逛。因此,哨兵见到的外国人比较多。

1968年夏季,王府井百货大楼站岗、东风市场救火的难忘记忆-有驾

二、百货大楼哨位上见证的红卫兵造反派组织互相斗殴事件

时年6月初某日上午10时左右,北京某名牌大学造反派组织的学生在广场上武斗起来。随着“抓流氓!抓流氓”的喊声,只见有几个人将一个人打翻在地,打人者拳脚相加,不明就里的群众也雨伞把子跟着打,被打者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被打的浑身是伤、满脸是血,双手抱头大喊“他们是流氓,身上有刀!”闻声,打人一派的人拔腿就跑。“我看见刀了,你在这盯着,我去追!”和我上同一班哨的高春明说罢,便一溜烟似地追了上去。

我一个人,驱散开围观的群众,被打倒地者站起来却晃晃悠悠朝我扑过来,躲闪不及,我的军衣右肩被摁上了一个血手印。我把伤者带进大楼南侧自行车存车处的小屋后,存车处的两位女同志告诉我:这血手印只能用凉水洗,要是用热水洗血渍就洗不掉了。我点头表示感谢。

约摸过了20分钟后,高春明手拿一把片刀进屋气喘吁吁地说:“我往西追到晨光街,再往南追下去,眼见要追上时,那人扔掉片刀,拐进北京饭店后边的胡同里就找不见了。”随后,高春明和百货大楼的保卫科长一起,将伤着送到了东华门派出所处理。

事后,因为此次事件处理得当,我和高春明受到班、排、连的表扬和口头嘉奖。

三、三连的高光时刻,协助消防队参与东风市场灭火,受到上级嘉奖和群众赞扬

时至当年6月中旬某日晚,班委会刚刚开完,12班的战士们洗漱准备睡觉时,忽听见驻地东侧传来一声巨大的爆炸声,声音震得门窗颤抖。什么声音?我和庄力大(1965年兵,山东黄县人)、辛文永(1965年兵,河北丰润人)到楼顶一看,只见驻地东侧王府井大街方向浓烟滚滚,火光冲天。班长于兴善(1965年兵,山东黄县人)、副班长谢玉瑛(1965年兵,山东黄县人)判断,是百货大楼对面的东风市场着火。火光就是命令!在班长的指挥下,12班除留一人站岗并向连部汇报情况外,其余12人全部奔向火灾现场。

12班战士到达现场一看,果然是东风市场着火,消防人员已到达现场,正准备救火器械。三连其他执勤点的指战员也先后赶到火场参与灭火。在东风市场保卫人员和连队干部的组织协调下,参加救火的三连战士被分成三部分:一部分人协助市场夜班人员把好市场的两个出入口,以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市场,本人就在其中。因为当晚我和王春山(1968年兵,山东掖县人)正在制作纸质红太阳专栏,没有穿军装,虽然已经跑进市场里边,却又被商场人员拽了出来。一部分人帮助搬运贵重商品,以切断火源与商品之间的联系;大部分人,协助消防人员搭建移动脚手架,掌控消防器械,实施现场灭火操作。

这次军民携手并肩的灭火战斗,进行了一个小时左右顺利结束。原来,这是东风市场的热水锅炉发生爆炸,因为扑救及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灭火战斗胜利结束,三连指战员整理队伍,清点人数,沿着王府井大街由南往北撤离现场。战士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喊着响亮的口令,高唱着:“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歌曲,雄赳赳、气昂昂地返回驻地。沿街站立的群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并喊出“向解放军学习,向解放军致敬!”的口号。此时的我和全连指战员们,都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1968年夏季,王府井百货大楼站岗、东风市场救火的难忘记忆-有驾

第二天,东风市场领导和有关人员,敲锣打鼓来到锡拉胡同151号,专门给三连送来感谢信和慰问品。事后,12班受到连、营和上级嘉奖表扬,三连受到团部通报表彰。10班班长史可茂(1965年兵,山东黄县人)因参与灭火表现出色,荣立三等功。

写在最后的话:我入伍后站的第一个哨位就是百货大楼哨位。在这里站岗半年多的时间,最感到荣幸是,这里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建的第一个大型零售百货商店,号称“新中国第一店”。百货大楼和北京友谊商店可以说是珠联璧合,形成当时北京市最繁华、最具特色的购物目的地。在这里,既可买到国内最好的物品,也可能买到进口商品。每逢召开重要会议,或者有重要外宾来访,有关贵宾必定要到这里购物。故而,在这里既可看到国内的某些领导人和著名人士,如陈永贵、吴桂贤、李素文、赵梦桃、郝建秀、张秉贵等。也可以见到各种肤色的国际友人及各国首脑等。这在当时也是一件很值得骄傲和炫耀的事情。至今回想起来,也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新鲜感和幸运感。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