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在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了63.78%,营收也下滑了19.85%,尽管总销量增长,但燃油车市场份额却在流失。面对这样的数据,与长安汽车拥有的“蓝鲸动力47.03%热效率”、“行业前三专利储备”等技术标签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一个残酷的商业悖论:拥有数以万计专利的技术领先者,为何难以再次创造像CS75 PLUS那样的市场奇迹?
技术转化存在的鸿沟:实验室成果不等于用户体验
长安汽车的“技术难题”在蓝鲸动力上显现明显。尽管其第三代发动机热效率高达44.39%,储备热效率甚至突破47.03%,性能参数明显优于比亚迪DM-i,但消费者更关注实际使用场景,如“一箱油能否实现长距离续航”。其“亏电油耗4.4L/100km”的具体数据成为市场的主要关注点。
这种技术转化断层反映了工程师和消费者思维的差异。技术团队可能更热衷于追求“超稀薄燃烧”、“三火花塞点火”等技术进步,而消费者则更关心实际使用中的具体体验。
在智能化领域,这种割裂尤为严重。尽管长安投入巨额研发资金、拥有庞大的团队和专利,但在面对小鹏G6的“全场景语音2.0”和理想的“通勤NOA”等具体用户体验时,其技术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展现。技术参数的优势并未转化为市场优势,暴露了长安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问题。
产品矩阵的混乱导致资源内耗与战略失焦
长安的产品战略呈现出一种“大而全”的倾向,却忽视了精准定位和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性。在燃油车领域,多款紧凑型SUV如CS75 PLUS、CS55 PLUS、UNI-T在相同价格区间竞争,导致内耗严重,没有形成合力。
在新能源领域,深蓝SL03、阿维塔11、启源A07等品牌定位模糊,缺乏差异化特色,未能成功复制比亚迪的爆款矩阵模式。这种战略上的失焦在高端化进程中尤为明显,例如UNI序列试图提升品牌形象,但用户仍将其定位为性价比品牌。
阿维塔虽然拥有华为HI全栈技术,但因缺乏独立的品牌叙事,在问界M7的强势影响下,难以突出自身特色,更像是技术配角。这种产品战略亟待调整,以实现精准定位,减少内耗,提升品牌竞争力。
新能源转型的挑战:早起步却晚达阵
长安的新能源战略正面临“雷声大,雨点小”的困境。尽管早在2017年发布了雄心勃勃的“香格里拉计划”,计划到2025年全面停售燃油车,然而实际进展却远不如预期。在2024年的总销量中,新能源汽车仅占27.38%,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35%。例如,深蓝汽车投入巨资打造的G318等新车型上市后,便面临与理想L6、问界M5等车型的激烈竞争。
更为严峻的是,其在技术路线上的摇摆不定。早期押注增程式(深蓝SL03)错过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爆发期。后期推出的iDD混动系统虽然仓促,但因价格策略失误,与比亚迪宋PLUSDM-i等主流车型形成断层,错过了混动市场的普惠化窗口期。
合资品牌的困境与全球化挑战
合资品牌已成为长安发展的薄弱环节。至2025年2月,长安福特的销量达到11991辆,但同比下降8.96%;1至2月累计销量为29503辆,降幅达13.55%。同样,长安马自达2月仅售出3800辆,虽降幅仅为3.94%,但累计销量同比下降20.97%。其核心问题在于智能化进程滞后,产品更新迭代缓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