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祺S9乾崑上市,华为智驾加持,宁德电池护航

什么是技术溢价?这词儿说起来高大上,其实就是你东西好,别人得多掏钱买你的,大家愿意为“科技感”买单。车圈这几年,“技术溢价”炒得很热,不管是厂家还是网友,都信奉一点:只要你的产品技术够硬,用户愿意为此付出更高的代价。这种信仰有点像老百姓买苹果手机——系统顺畅,质感好,所以贵点也得买。现在轮到车,一样的逻辑,车厂拼得就是谁后台硬,谁技术牛。

这次传祺向往S9乾崑上市,把华为和宁德时代两家顶流供应商拉到一块,名副其实的“双核驱动”,再加上自家智电四驱,凑齐了“智电三件套”,声称要重新定义22万级SUV的价值标准。是不是噱头?咱们得慢慢说。

先看“华为乾崑智驾”。自动驾驶这玩意儿,前两年大家都当成未来科技,有没有用、用得好不好,很难说。可华为这牌子,给人一种“只要上了华为,智驾肯定不会差”的信任感。技术落地到产品,有时候没那么玄乎:城区通勤会车位到车位无缝辅助,收费闸机、环岛各种复杂场景都能处理,极端天气还能自动避险。这一套卖点对普通车主来说,说是“很实用”,其实更像“很省心”。没人天天开赛道,大家只是想在城市里别撞了、别误闯了。所以这些感知单元和防碰撞系统,到头来买的是放心。

可问题来了,给了技术你就会用吗?绝大多数购车者其实只是用用基础辅助,偶尔试试“自动泊车”,更多还是把主动安全当心理安慰。既然如此,车厂不断升级硬件、增加传感器,是真的让驾驶变轻松,还是变复杂?这值得琢磨。是不是我们实际用到的场景只占了技术能力的三分之一?但又不得不承认,用户终究是为潜在的安心买单——就像买房要查有没有避雷针,真有火灾极小概率但没人敢省。

再看宁德时代骁遥超级增混电池,这几年电池安全成了热门话题,大家都怕“烧”。宁王的电池安全防护号称10层,比标准高一截,吃饭时给电池上保险;纯电续航252公里,其实也符合多数人的上下班与郊游需求,综合续航1200公里有点“焦虑免疫”。你要说想去青藏线,油电混动也能给你续个命。这种“安全+长续航”是大家都想要的,但真正追求顶尖电池的用户只是一部分,大多数人反而更看重哪家出事少,哪个口碑好。这时华为+宁德时代的搭配,就变成了“谁也不敢轻视的标杆”,所以很多买新车的家庭会觉得,这玩意儿贵得有理由。

说到智电四驱,其实咱们普通人对四驱的感知不到极端,用到的机会多半是堵车、雨雪天、泥坑陷车。传祺这套底盘,标榜“稳如高铁”“轻松脱困”。这种体验感传递给用户的,其实不是“越野能力”,而是“再烂的路都能过”,是心理上的一种托底。这是不是一种技术溢价?当然是。厂商用更多的硬件让用户觉得“我花钱就多了份安全感”,就像你过马路,宁愿多等两秒红绿灯,也不愿意拼一把。

再聊设计和用料,黑胡桃实木、Nappa皮、按摩座椅、全车隔音,每一项都直接喊出“高端”,但这种细节其实是“舒适溢价”,是生活品质的溢价。你不一定天天用副驾按摩,但有就心里踏实;你不是每个人都在乎森林空气,但说车里零甲醛总让家里有娃的拿去说事。说白了,这些细节不是让你天天拿出来用,而是让你觉得“我花的钱没浪费。”

看到这里,我想问大家——是不是我们买车已经不仅仅是买出行工具?而是买一份对未来的想象,买一种向往。厂商们也聪明地把技术和场景做结合,给你一项项“标准配置”,从主动安全到舒适体验,无一不是让你觉得“你家就是懂生活,懂技术”。

技术真能带来品牌溢价吗?在当下国产新车扎堆推新、合资降维打击、自主空前内卷的氛围里,22万这个价格,其实是一条分水岭。你可以买到二线豪华的乞丐版,也能选到自主品牌全部配置拉满的旗舰型。厂家们拼的是整合资源的能力,谁能把顶级技术拧成一股绳,这谁就能打市场。传祺这步棋,显然是“从供应链到用户体验要一个闭环”。你买的不仅仅是产品,还有那张通向“智能未来”的门票。这么一来,对技术的溢价认识就不是“单独某项很牛”,而是“这三大件凑齐了,所以我敢卖更贵”。

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直面一个现实——技术泡沫是不是越来越大?今天你有华为智驾和宁德电池,明天别人也能组团升级,说到底,技术是能快速普及的,品牌溢价并不会一劳永逸。就像直播带货一天一个爆款,但真正能持续溢价的,还是得靠品牌的根和用户始终认可的体验。谁的技术可以长期贴着用户需求走,谁能真的让“高级感”和“实用性”结合到一块,谁才能在市场的洪流里站稳脚。

再扯回消费心理,技术溢价有点像一张通行证。买这个车的人大概率是相信,凭华为智驾我有领先的出行体验,凭宁德电池我能安全放心,凭传祺智电我能应对所有路况。所以大家愿意多花一两万,选择这么一家“全明星阵容”,而同价位没配备这些顶流技术的,多少会被看低一头。这跟买西装专柜和街边定制,心理变化如出一辙。很多买家其实不是完全懂技术,但他们相信“大厂出品,一个能打”。至于极限条件下那些花哨功能有多大用,未必真能天天体会,更多是一种“拥有感”——就像你手机里装了几个从未用过的APP,关键时刻有总比没有强。

话说回来,广汽这次联合华为和宁王,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了自主车企一个“玩法范本”。谁说只有造车新势力才能讲故事?老牌车企只要拉得起头部供应链,也能组成自己的技术壁垒。市场过去是合资霸主,自主底气不足,如今头部分明,从单独拼价格到比团队配置,车企的底层逻辑变成了谁能“组局”,谁才是赢家。广汽传祺打这张“技术豪华牌”,是主动做价值锚点,把所有能喊上的头部资源都干一遍,谁问配置谁都能答上。

我在想,S9乾崑上市到底代表了什么?如果说是一次技术盛宴,没错;如果说是自主品牌的勇气,也没错。但更深层次,也许,是一场关于“国产溢价”新标准的探索。华为、宁德时代、广汽传祺,三个名字本身就是流量密码,但当他们交融出新产品时,不只是叠加分,而是乘法效应。技术赋能品牌,品牌反哺技术,最后落脚点还是到了用户体验。你可以觉得厂家是在内卷价格,也可以看到他们确实在做创新,谁能在卷的同时避免恶性竞争,谁才能成为那条有分量的鲶鱼。

那用户要不要为这份技术溢价买单?我的看法是——如果你手头预算刚好,愿意为家人多花点买份安心,那“智电三件套”确实物有所值。假如你追求极致性价比,觉得这些最顶级的功能用不到,市场上选择还很多。但别忽视一个事实:技术溢价让国产车有了新的话语权,一旦你习惯“顶配即标配”,谁还愿意退回去拼配置、拼减配?这场溢价大戏,其实是车企和消费心理的双向奔赴,而向往S9乾崑,只是这个主旋律的又一家代表。

传祺S9乾崑上市,华为智驾加持,宁德电池护航-有驾
传祺S9乾崑上市,华为智驾加持,宁德电池护航-有驾
传祺S9乾崑上市,华为智驾加持,宁德电池护航-有驾
传祺S9乾崑上市,华为智驾加持,宁德电池护航-有驾

未来的车圈,不一定是谁技术最牛就能赢,但一定是谁能在技术和品牌之间找到那个点,让大众心甘情愿用更高的价格,去实现对自己、对家庭的向往——这才是真正的技术溢价价值。

传祺S9乾崑上市,华为智驾加持,宁德电池护航-有驾
传祺S9乾崑上市,华为智驾加持,宁德电池护航-有驾
传祺S9乾崑上市,华为智驾加持,宁德电池护航-有驾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