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3日,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接受采访时再次直言:“现在汽车产业里的恒大已经存在了,只不过是没爆而已。”
这一论断引发了网友热议,纷纷猜测谁是汽车业恒大?各有各的说法,莫衷一是。
不过魏建军对行业乱象的深度批判,值得警醒,
像恒大集体那样子在资本驱动下的恶性竞争、高杠杆扩张、财务造假、炒高股价.....这种虚假繁荣现象在电动汽车行业可能是存在的。
谁是汽车业恒大?
恒大集团曾通过高负债、高杠杆扩张掩盖财务风险,最终导致系统性危机。魏建军指出,汽车行业中部分企业效仿此类模式,依赖资本输血而非自身盈利能力维持扩张,例如通过财务造假美化报表,或通过低于成本价销售抢占市场,形成"虚假繁荣"。
这是不点名的提及哪家企业呢?
恒大汽车2024年上半年亏损超200亿元,资产负债率达96%;威马汽车三年累计亏损183亿元,现金流仅28.4亿元。杠杆太高了。
此类企业通过融资维持运营,而非产品竞争力驱动,这形成“资本泡沫”的根源。
其他企业如何?
随手抓了四家公司的数据,原来高杠杆是车企特有属性。
不仅如此,比亚迪(74.64%)、长城(63.64%)的负债率,显著高于华为(57.8%)和小米(53.07%),其中比亚迪的负债额接近6000亿元,华为超过7000亿(仅对比,暂且不提)。
话说汽车行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属于“烧钱大户”,造车需要建工厂、买设备、研发新技术(比如电动车电池、自动驾驶),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的投入。
比如比亚迪2024年光研发投入就花了62亿元,长城汽车也砸了48亿元。这些钱不可能全靠自己赚的利润来cover,只能靠贷款或融资撑着。
有人批评比亚迪总负债过高。实际上,比亚迪2024年总负债5847亿元中,有息负债仅286亿元(5%),其余为应付账款等供应链融资,又有人批评比亚迪供应商垫款过高,实际上,比亚迪供应商付款周期127天(优于行业平均的150天),奇瑞143天。
要说这汽车业的恒大是谁?
可能是某一家企业,也可能是所有企业。
“恒大式危机”的具体表现在哪里?
值得警醒的有这样3个不良现象:
一是部分车企财务数据真实性。
例如,众泰汽车因连续四年财务造假被监管处罚,其资产负债率高达96%,高管薪酬逆势增长61%,暴露治理失效。
类似现象在新势力中也挺突出,如哪吒汽车三年亏损超183亿元,却通过融资维持表面繁荣。
二是一味地烧钱扩张与造血能力不足。
部分新势力品牌依赖外部输血,而非自我造血。以威马为例,2021年有息负债近百亿,而现金流仅41.56亿元。这种模式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极弱,一旦融资中断即陷入瘫痪,与恒大地产的资金链断裂逻辑高度相似。
三是夸大宣传且一味地追逐市值管理。
有的车企过度追逐市值与流量,忽视技术研发与产品品质。例如,某品牌将半固态电池宣传为“量产突破”,但技术成熟度不足,存在“画饼融资”风险。再入模糊“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界限,虚标性能参数,软硬件功能与宣传不符,模糊表述制造技术噱头,与实际体验严重脱节,惯用“最先进”“唯一”“全球领先”等词汇,屡屡冲击广告法红线。
这种脱离产品本质的文字游戏,与恒大早期“多元化叙事”如出一辙,不是为了销量,就是为了炒股,严重带歪了行业风气。
风险正在集聚。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出口量连续五年增长,2024年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47%,但行业利润率已降至4.3%,价格战导致利润枯竭,车企将被迫裁员、减配(如使用廉价材料),削弱消费者信任。
而金融与产业深度绑定,一旦龙头车企爆雷(如恒大汽车),可能引发银行坏账激增、股市震荡,甚至触发类似2008年的经济危机。
如魏建军所言:“财务造假者、产品造假者、不诚信的企业就应该倒下”。
汽车行业需跳出“以价换量”的短期逻辑,转向长期竞争力构建,唯有回归技术驱动、诚信经营,并强化监管,才能避免汽车行业滑向“恒大化”深渊,实现从“价格战”到“价值战”的跃迁。#热点观察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