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又搞事儿了,这回是银河星耀8。大家是不是觉得车圈最近新消息一个接一个,感觉这新能源车就跟下饺子似的,不断推新?车主们眼花缭乱,消费者的钱包倒有点缓不过来了。那问题来了,这次吉利银河星耀8的续航一曝光,纯电版直接干到690公里,大伙儿觉得这是真的进步,还是给咱们画的大饼?咱们不妨停下来好好琢磨琢磨。
先问一句,咱们买新能源车,到底最在乎的是啥?其实真别跟我说什么“绿色环保”啊、“与时俱进”啊,实打实的理由,大家最关心的其实就是电池续航、价格、实用性这三大件。不管厂家嘴上怎么吹智能驾驶、吹外观、吹什么高端配置,最后一算还是续航最“戳人心”。
说回吉利银河星耀8这回的新消息,官方披露说纯电车型有两团电池,一个67.8kWh,能跑600公里,另一个更大—79.1kWh,能跑690公里。啥概念?现在国产新能源车里,能做到这么低价位就给你这么大电池的,确实不多。况且,这还是标配磷酸铁锂,电池大,理论上安全、寿命还长,咱们的“买菜车”一下就有底气了。
可是,真能跑这么远?有没有点眉头一皱、发现事情并不简单?先别急着欢呼。问大家一句,你们真有人信“标定续航=实际续航”吗?哪怕再好的国产车,到了东北大冷天开暖风,或者夏天往空调上猛造,续航就嗖嗖往下掉。这690公里到底是啥工况测的?NEDC、CLTC之类给你鼓气的“实验室运动会”,还是现实里堵车、红灯起步、开空调的“民间马拉松”?大家吃过亏的都明白,别被数字晃了眼。其实你要真靠他日常通勤、长途奔袭,能有七成就不错。有时候我们真的太相信数字了,但日常用车考验的从来不是实验室,而是路上的一地鸡毛。
再说说插混,给了个28.3kWh电池,纯电161公里。你要说平常上下班、接送娃、买菜,这成绩也算是足够用。但你让我天天纯电出门、从不烧油,那就是想多了。别的不说,北京环路一天来回三趟,缺得刚刚好,早晚还得插着慢慢蓄;有了插混,油箱、充电桩两头兼顾,算是给“里程焦虑”打了点强心针。但插混的未来会成主流吗?咱们还是要看政策风向和补贴力度。
价格上,12.58—16.58万,这个定价其实很微妙。你说便宜吧,跟那些小型、配置不全的A0车又不是一路人;你说贵吧,看看人家比亚迪、埃安,在这个区间也是打得不可开交,甚至还有新势力一窝蜂挤过来。要我说,现在的新能源车,性价比是越来越卷,好处是真的让老百姓多了选择。可厂家拎得清,最终都是配置堆料、价格战,看谁的“最后一公里”能打动人。
再回头看看外观,这回说没啥新花样,大体还套用吉利家族的那一套涟漪美学,“尾标多了个EV”。其实颜值放现在也不能说出彩,国产车的设计,真是又怕撞衫又想强调个性。无框门,溜背尾,听起来洋气,但真到了30度大夏天、东北大雪天,冬天是不是会漏风?下雨是不是容易进水?用起来是不是牢牢实实?这才是老百姓最关心的。
再来看车身尺寸,五米多的长度、差不多1.9米的宽度、2.9米轴距。这个尺寸买菜、送娃绝对够宽敞,主打一个“家用豪华感”。再配上19寸或者20寸的轮胎,样子派头都不小。然而,总质量2.4吨,还真不轻。大车重电池,电机250kW功率也算是主流水准。现在的新能源,拼动力已经不稀罕,都往靠近“家用舒适”上靠,理论上开起来得有些劲头。但你琢磨琢磨,配置再高,车自身的基础素质才最关键。吉利估计想法明确:我只要把大电池、长续航、安全配置用上,剩下外观、动力你别挑毛病,价格卡得准你就买单。
最耐人寻味的,还是这份续航“大跃进”意义。新势力们这两年全都在铺天盖地比谁跑得远,谁电池大,吉利不可避免要“跟上潮流”。咱们回顾十年前,一台新能源若说能跑300公里,那都跟中彩票一样。如今看,人家敢明晃晃写690公里,技术在进步,这倒是毋庸置疑的。但我要问:进步真的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吗?每多100公里意义有多大?
咱们大伙得想清楚,电动车续航的极限,是大家现实需求的极限,还是厂家噱头的极限?绝大多数家庭,上班通勤一趟20公里,每天跑五十都算是高的。周末带娃出去玩,也不过来回一两百公里。真要“跑长途”,其实一年没几次。你说是拼技术进步也成,但最后,拼的是“万无一失的充电设施”、通用的“补能便利性”、踏实的“车辆稳定性”,不是你那几个硬生生吹出来的里程数。
再举个简单例子,新能源这行风风火火两年,咱们也看太多了。有多少车主一开始心气高涨,头半个月天天拿来比续航,三个月后发现最重要的是哪里能方便充电、车机不卡顿、座椅好不好坐。这才是一年365天的“实际体验”。新车再怎么牛,最终都回归日常:少毛病易维护,用着心里踏实,才是王道。
总的说回来,吉利银河星耀8这回,确实是对竞争格局的冲击:价格到位、续航也有、配置不拉胯,谁买谁得实惠。这事要搁在以前绝对是重磅炸弹。现在呢?消费者习惯了,这也好,说明新国货卷出来了。但我总觉得,脱离价格谈配置,脱离实际谈工艺,这些数据都是镜花水月。厂家的技术进步,我们肯定要点赞,但以后咱们买不买单,恐怕看的还是“生活里用起来最省心”。
每当看到厂家不断飙高数据,我总想问,到底啥才是普通人的车?是不是非要像“电池焦虑症”一样拼命堆电池,才算新时代造车?是不是每个人都需要700公里续航?有多少人一年跑过一次700公里?咱们是不是被卷到“数字信仰”里头,忽略了生活的本质?
最后我想说,愿新能源车卷的不是虚火、卷的不是实验室噱头,而是卷谁家的车用着最省心、哪家的售后让人靠谱、哪家实实在在把价格打下来。不然,“续航军备竞赛”卷来卷去,最后最受益、用得最舒心的,还不是普普通通的我们买车人。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