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人,算是资深点的汽车行业自媒体作者了,从研发流程到供应链,从渠道到用户心理,大概都摸得一二。最近看的行业数据挺扎心的——1400万辆新能源车在国内跑,尤其是在国庆假期,城际高速充电的战场简直变成了场排长龙大会。你说,前几年还真的没那么明显那样充电难,现在倒是差点变成高速公路上的硬伤。
记得我刚翻了下笔记,得出一个结论——在一线城市周边的高速,充电桩的缺口,特别大。这不光是因为车多,关键是居住、工作的城市边缘,那些大批出行的人,还没有配套跟上。这次假期,京沪高速、沈海高速、长深高速就出现了极端排队现象。我就碰到个车主,说排队50分钟都算短的,60号排队排了四个小时,他差点以为自己在排抢票……(这段先按下不表)
充电桩非法想多快好省。事实上,许多高速公路快充设备都还是老旧型号,功率实际只有60kW,充一辆车起码得40分钟左右,跟油车加油比着还慢。车辆体验差了不少。有的服务区为了快上快下,就只把充电桩限制在70%-80%,车一充满就得赶紧拔,根本没有像传统加油那样满满当当的感觉,这也是某些管理部门的规定。要不然,国庆一过,既堵在路上,又被充电卡住,真是很难受。
对比国外就更明显了——比如欧洲很多高速,配套充电网络密度很高,一两个小时就能吃饱,车主还可以休息吃个饭,拔掉就走。我们这里还在插件排队的阶段,有时候还在幻想,要是能像微型风力发电机一样,走一段充一段,那多好。一些车企也在试图搞车载太阳能或者其他自主充电,但这玩意到底能不能大规模实现,未必。
不能只说市场看起来糟糕。我一朋友是修理工,去年春节,他说那个时候开油车,跑600公里也就花个几百块油钱,基本不用担心充电排队。反正,总体来说,电动车还是比油车省心省钱,但跑长途就真是个刚需难题——你别瞎想,没用的!打个比方,假如我算下百公里的充电成本,按平均充电快充在200kW的设备算,算下来大概也就是10块钱一百公里,不比油贵。但问题是,充电的等待时间实在太占地方。
这段时间我还跟几位老司机聊过——他们都说,节假日高速上,新能源车到底要不要开?其实不用多说,基本都知道——带充电焦虑去高速,简直是自找麻烦。有人笑我说:你还真会折腾,充电队伍就像游击队,每次都排在别人头前,觉得有特别仪式感。其实我觉得挺难得的——只是个笑话。
你猜,没细想过的?其实我觉得,也不是完全没有解决办法。对于大部分车主,还是在家里、单位附近充电比较靠谱,长途出行就看站点管理了。几年内,可能会出现车顶发电的方案:装个微型风力发电机,跑高速时自己充电——似乎听起来很科幻,但说不定哪天会变成新潮玩。我看过一些未来趋势报道,新能源车如果能边跑边充,那才叫黑科技。
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还在设计——不只是充电桩数量少,还在智能调度和基础设施的布局上。每次在高速上看到排队的车,我就纳闷:这线是不是设计得太硬,没有智能化的调度系统?车辆排在队伍里,机器盯着时间点,合理调配资源,就不用那么塞车。这是个技术活,但还是要智慧地部署。
还记得我和一位销售聊过天,他说:很多车主并不在乎充电难不难,主要是惯问题,觉得排队就是,反正总要充。反正这就是新常态,但我觉得,政府、企业一定要用脑子,把充电网络升级,然后智能调度跟上。否则,新能源车要走得更远,没点硬核技术做支撑,怎么赢得人心?你们觉得呢?
我写这篇,心里总觉得:未来的改变,或者说矫枉过正的调整,早晚会来。只什么时候和怎么到来,谁也说不准。像我这样老油条,看到这些充电荒,知道难点,心里又在想:有没有一天,充电就像开车那么简单——不用排队,随时随地自己动手。未来究竟走向哪里?我还是挺期待的。
(这段想和你们抛个问题,或者说,咱们是不是还得等到充电单车遍布,大家才能随时充电到家?)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