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DCS系统的国产化和自主可控之路!

近年来,DCS系统的国产化及自主可控成为热议话题。各大DCS厂商正积极推进国产化进程。然而,国产DCS系统虽然逐步实现替代进口,但尚未完全实现自主可控。

国产DCS系统的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企业如和利时、科远、中控等开始崭露头角。在这之前,进口系统如艾默生、霍尼韦尔等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国产系统的崛起,进口系统的价格逐渐下降,国产系统开始逐步替代进口系统,并主导行业。

尽管国产DCS系统的数量众多,但与进口系统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国家通过《中国制造2025》、《关于促进工业软件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强调了自主可控在工业软件领域的重要性,并鼓励企业加强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这表明自主可控制概念的由来。

2022年9月底,国家下发的79号文要求到2027年央企国企完成信创替代,涵盖基础软件、操作系统、中间件等领域,发电领域的DCS系统也在其中。这一政策进一步推动了DCS系统的国产化及自主可控进程。

目前,国产DCS系统已在300MW及以下机组中占据约50%的市场份额,但在600MW及以上机组中的占比仍在20%~25%之间。尽管进口系统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国产系统需要进一步提高性能和竞争力。

五大电力集团中,大唐集团尚未拥有自己的系统,成为众多国产DCS系统的争夺对象。同时,一些网友建议电力集团与老牌DCS系统厂商合作,共同研发技术,以加速国产DCS系统的进步。一些企业如华能的睿渥和华电的睿蓝已经在该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

总的来说,国产DCS系统的自主可控之路仍然任重道远。需要我们这些自控人不断努力,共同推动国产DCS系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关于DCS系统的国产化和自主可控之路!-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