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电车充电一度超 2 元,这还是省钱的选择吗?

惊!电车充电一度超 2 元,这还是省钱的选择吗?-有驾

那天傍晚,我开车路过家附近的充电站,习惯性地扫了眼屏幕上跳动的数字,瞬间被 2.1712 元 / 度的充电价钉在原地。要知道,半年前这里的价格还稳稳停在 1.6 元上下,这跳涨的幅度让我这个老电车车主都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 曾经被捧为 “省钱神器” 的电车,如今怎么连充电都快充不起了?

打开社交软件翻了翻,发现不少车主都在吐槽类似的经历。有人晒出凌晨三点的充电账单:“为了省点钱,硬生生熬成夜猫子,结果高峰价还是破了 2 元。” 也有人算起了细账:一辆续航 500 公里的电车,按百公里 15 度电计算,充满一次得花 162.84 元,这数字已经快追上同级别燃油车的加油费了。

记忆里,电车刚火起来的时候,大家总爱拿充电成本说事。家用充电桩一度电才五毛钱,就算是公共桩,白天 1.2 元、夜间 0.8 元也属常态。那会儿加一箱油够充十几次电,开电车的人每次路过加油站都带着点 “凡尔赛” 的优越感。可现在,2.1712 元的单价像根刺,扎破了 “电车一定省钱” 的神话。

仔细琢磨这价格背后的门道,才发现里面藏着不少学问。就拿电力成本来说,去年冬天全国性寒潮导致用电负荷激增,不少地区启动了尖峰电价机制,部分时段的工商业电价直接翻倍。再加上今年年初大工业与工商业用电 “合并” 的政策落地,充电桩运营商的用电成本凭空涨了一截,这些钱最终还是要分摊到车主头上。

运营方也有自己的苦衷。一位开充电站的朋友给我算过账:一组快充桩设备要十几万,加上土地租金、电缆铺设,前期投入就得小百万。平时维护更不能省,夏天要给设备降温,冬天的防冻,坏了一个模块修起来就是几千块。“我们收的不光是电费,还有服务费,可这点钱扣掉成本,利润率还不如开个小超市。”

市场供需更在悄悄改写规则。前两年新能源汽车井喷式增长,充电桩建设却没跟上节奏,有些热门商圈的充电站永远排着长队。供需失衡的时候,价格自然水涨船高。更有意思的是,原本打价格战的小运营商陆续被收购,头部企业掌握定价权后,优惠活动肉眼可见地变少了。

社交平台上的车主们早已炸开了锅。有人总结出 “充电省钱秘籍”:避开 10 点 - 16 点的高峰时段,专挑凌晨 2 点 - 6 点充电;有人在小区业主群里抱团,联名申请安装公共充电桩;还有人干脆卖掉电车换回燃油车,吐槽 “省的油钱还不够麻烦的”。但更多人选择了折中 —— 工作日在公司蹭免费充电,周末跑远一点找平价桩。

其实行业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上个月发改委刚出台文件,要求新建小区必须配建充电桩,老旧小区改造也得预留充电设施接口。技术进步更是肉眼可见,液冷超充桩的建设成本比去年降了三成,有些企业甚至在试点 “光储充” 一体化电站,用太阳能发电降低对电网的依赖。

或许过不了多久,我们会迎来这样的场景:出门随处可见充电桩,电价稳定在合理区间,开电车既不用为续航焦虑,也不必为充电费肉痛。毕竟新能源转型是大势所趋,暂时的价格波动,更像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说到底,买车是件因人而异的事。如果你家能装私桩,每天通勤不超过 50 公里,电车依然是性价比之选;要是经常跑长途,又没地方充电,燃油车可能更省心。但无论选哪种,都不必被 “省钱” 绑架 —— 毕竟买车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而不是变成算计的负担。

看着充电桩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我突然想通了:就像当年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总会伴随着阵痛。电车的普及之路,或许注定要在争议中前行,但那些关于续航、充电、价格的焦虑,终将在技术迭代中慢慢消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