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的热闹劲儿,比过年都热闹。
起因不是新车发布,而是小米SU7 Ultra闹出的“风道门”事件,搅动了整个汽车圈的神经。
这事儿,怎么说呢,就像武侠小说里的“高手过招”,结果却发现…原来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
咱们先来把这事儿给捋一捋。
小米SU7 Ultra,定位高端,价格不菲,其中一个卖点就是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
这玩意儿听起来就“高大上”,什么“纽北赛道原型车设计”、“提升下压力”、“优化刹车散热”,简直是把性能控的心都给挠痒痒了。
雷军在发布会上也是信誓旦旦,各种“内部结构改了”、“真材实料”之类的,听得大家伙儿都信以为真。
结果呢?
有车主花了4.2万元选装了这个“高科技”前舱盖,买回家一试,发现…压根儿就是个“样子货”。
烟雾测试显示,这玩意儿的风道根本不通,气流直接“罢工”,毫无作用。
拆开一看,里面更是简单粗暴,压根儿没啥设计可言。
用网友的话说,就是“4.2万买了块带孔的碳纤维皮”。
哎,想想都觉得…这钱花得冤啊!
这事儿立马就炸了锅。
数百名预订车主组建维权群,要求退车,这阵仗,颇有“揭竿而起”的气势。
小米汽车也迅速做出回应,道歉、补偿,但车主们似乎并不买账,觉得“避重就轻”。
你说,人家花了大价钱,买的是“高性能”,结果你给个“装饰品”,还想用积分打发了事?
这搁谁谁能乐意呢!
这让我想起了《史记·货殖列传》里的话:“善贾者,不责备于人。”意思是说,善于做生意的人,不会对别人要求太多。
可小米呢?
为了打造高端形象,各种“堆料”,各种营销,结果产品力跟不上,玩砸了,也难怪消费者不买账。
这事儿,也暴露出一个问题: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精明了。
你忽悠可以,但得有真本事。
像这种“虚假宣传”、“货不对板”的事儿,迟早会被揭穿。
咱们再来聊聊这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
这玩意儿,从宣传上来说,是“空气动力学设计”,听起来就“高科技”。
但实际上呢?
用处不大。
这让我想起了《红楼梦》里贾宝玉的话:“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外表看着光鲜亮丽,内在却一塌糊涂。
这碳纤维前舱盖,不就是个“金玉其外”的典型例子吗?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赵括”。
赵括“纸上谈兵”,结果在长平之战中,把赵国几十万大军给坑了。
这小米汽车,是不是也有点“赵括”的味道?
光会“纸上谈兵”,光会营销,结果产品力不行,最终害了自己。
当然,这事儿也给汽车行业敲了个警钟。
在“内卷”严重的今天,车企们都想打造“差异化”,想通过“堆料”来吸引消费者。
但“堆料”也要“堆”得有技术含量,有真本事。
不能为了“装”,而“装”得太假。
更深一层地看,这事儿也反映出小米汽车在高端化道路上的一个困境。
从小米SU7发布之初,就伴随着各种争议。
先是外观设计,被指“撞脸”保时捷;接着是“锁单”风波,各种“饥饿营销”引发不满;现在又来了个“风道门”。
你说这小米,想走高端路线,但路上的“坑”可真不少。
这不禁让我想到《西游记》里的孙悟空。
孙悟空神通广大,但想成佛,也得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小米汽车想成为“高端品牌”,也得好好修炼内功,踏踏实实地把产品做好,才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小米的回应,承认了“信息表达不够清晰”,并给出了补偿方案,包括改配铝制前舱盖和2万积分。
但车主们并不买账。
因为这2万积分,跟4.2万元的选装费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
他们要的是“无损退车”,而不是“代金券打发人”。
这让我想起了古时候的“赔了夫人又折兵”。
小米汽车费了这么大力气,结果却“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仅没能提升品牌形象,反而陷入了更大的危机。
这场风波,也暴露出小米汽车在供应链上的短板。
碳纤维前舱盖的生产,涉及到人工制作环节,单个模具制作周期长,导致选装用户提车周期延长。
这说明,小米汽车在供应链管理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场风波,对小米汽车的打击是巨大的。
它不仅损害了小米汽车的声誉,更让消费者对其产生了信任危机。
雷军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说“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我想,这不仅仅是“艰难”,更是对小米汽车的一次警醒。
那么,这场风波最终会如何收场呢?
是小米汽车痛定思痛,拿出解决方案,还是继续“装”下去?
这不仅关乎小米汽车的声誉,更将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营销的标志性事件。
说来说去,做企业,得讲良心。
得把产品做好,得对得起消费者。
别光想着“割韭菜”,最终只会“伤了元气”。
有意思的是,这件事也让我想起了“掩耳盗铃”的故事。
明明是“双风道”不行,却非要说“能导流”,这不就是“掩耳盗铃”吗?
自欺欺人,最终只会害了自己。
所以,咱们吃瓜群众们,且看小米汽车如何应对这场危机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