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车加油站冷清,电车体验升级,政策资源都在转向新能源

雨夜,城市边缘的加油站只剩下稀疏的几辆车。加油员百无聊赖地翻着手机,而对面新开的充电站上,几排电车正静静等待着“回血”。灯光下,一台不知疲倦的仰望U9低调地闪了下车灯,像在对油车们挥手道别。这情景要是十年前,可能属于科幻小说;现在,不过是日常生活的一帧。

油价跌到骨头里去的时候,朋友圈总会冒出灵魂拷问:“既然油比电便宜,谁还买电车?”有人的逻辑是狭义得令人敬佩——电车买来就是为了省钱,油价低了还有什么理由支持电车?但现实往往比算式复杂得多。并且,这种“成本等于选项”的思想,大抵还是在数学题里成立,在市场里就像拿橡皮揉掉了真实世界的褶皱,结果只剩下一个不真实的圆。

在交通工具这件事上,大家都爱讲“证据链”。事实是,大部分营运车辆确实奔着省钱去买了电车。出租车、网约车,从油老虎变身电老鼠。这群人研究每公里成本的劲头,比查对象的微信还认真:一公里能省下几毛,几百辆车一年下来就是几百万,纯电出租车就是为了省钱,不拐弯。

但私家车呢?大多数人以为买电车就是为了“便宜”,但看看现实:50万的电车一个月卖了一万多辆,你觉得这些客户是“抠门选手”吗?100万的仰望U9,不说电费,车险都能买辆日系小轿车了。其实,买电车的人要的不是单纯的便宜,而是体验升级——动力性、智能化、配置、静音、舒适还有那些做了就是感觉“有点高级”的细节。这买卖,像是在选智能手机,性能和系统反倒比价格更重要。

顺着证明思路往下走,就是“纯粹油车已无进化空间”。日本人倔强地玩着油电混动,结果你再一细看,混动本质也是“三电系统”,还是绕不开电驱的路线。到了最前沿,大家都在争的是“产业链竞争”,石油富得流油的沙特照样砸钱造电车;谁还以为只有中国在玩新能源,显然是不看国际新闻。能源安全、环保目标、技术升级,这三板斧砍下来,油车就像诺基亚手机,活得再久也不是主角了。

打个冷不丁的问号,退一步假设,油和电同价。你选啥?我的选择会是电车,不是因为省钱,而是因为养不起油车。你不信?未来加油站紧跟三哥的小卖部逐渐消失,充电桩反倒遍地开花——中石油都发布报告说要关掉两万家加油站,这还只是保守估计。到时候加一次油,比充电还费劲,关键你还得忍受身边电车主的优越感,想想是不是有点扎心。

碳中和承诺这个词,喜欢在政策文件里出现,普通人可能只当是个口号。但这玩意儿就是车轮子下的绳索,越收越紧。排放标准一路升到国七,环保税谁也躲不了。海南已经给油车下了停售倒计时牌,省里的官员干脆说,“油车迟早是有钱人的玩具,普通人只能选电车”。这未来,虽然没有穿越剧的狗血,但也摆明了现实的残酷。

有时候职业病会发作,看多了技术路线,就觉得“选油车是怀旧,选电车是接受进步,选混动是骑墙”。但说真的,没几个人是靠一支笔算完所有账以后才买车的:有人为了情怀,有人为了面子,有人为了体验。油车日子再好,那也是个期限,而电车从充电站火爆、智驾系统流行,到各种“电动新物种”成为新常态,这转型的潮水,谁都拦不住。

当然了,有朋友反复问:“新能源的补贴都没了,油价一低电车不就玩完了吗?”每每听到这种说法,我总会有种“宇宙调侃”的冲动——你觉得国家砸了上万亿就为了小打小闹?真这么玩儿,岂不是花钱买寂寞?补贴退了,紧箍咒加了。油车的未来像一杯不过期的六神花露水,打开了就香,可惜越来越稀罕。

油车加油站冷清,电车体验升级,政策资源都在转向新能源-有驾
油车加油站冷清,电车体验升级,政策资源都在转向新能源-有驾
油车加油站冷清,电车体验升级,政策资源都在转向新能源-有驾
油车加油站冷清,电车体验升级,政策资源都在转向新能源-有驾
油车加油站冷清,电车体验升级,政策资源都在转向新能源-有驾
油车加油站冷清,电车体验升级,政策资源都在转向新能源-有驾

说到切身利益,其实电车和油车之争更像是扑克里的大富翁游戏,谁也没法靠一张牌就全赢。现在你可以买油车,也可以买电车,是自由。但如果问我,“油价比电价便宜你选哪个?”我的回答不会变,选电车,理由很简单:政策的方向、产业的趋势、市场的逻辑,早就帮你做出选择,只是有的人还在踉跄跟随。

回到那个雨夜的加油站,最后一辆油车走了,加油员慢吞吞地收拾工位,看着对面电车们亮起的灯,我不知他会不会想,五年前加油站还排长队,到现在渐渐冷清,谁也没想到,会来这么快。时代,始终不会因为几个“信不信”而原地打转。

那问题就留给你:当油价电价持平,你还会拒绝电车吗?或者,十年后你还找得到加油站吗?油车究竟会不会变成收藏品,成了曾经的老古董?这个答案,也许真得让时间和你一块慢慢验证。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