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汉,真是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2025年9月,汉的销量跌到不到9000台,跟几年前月销两万完全不能比。油耗好,续航还行,但卖不动了。朋友小李开车的时候说,这车配置杠杠的,怎么就不火了?我脑子里马上蹦出几个原因。
先说配置。比亚迪刚发布的汉DM-i,还有汉EV版本,配置上堆得跟自助餐似的。纯电245公里续航,油耗3.44L,标配云辇L2自动驾驶,激光雷达,甚至还有车载冰箱,怀挡设计,DiLink智能系统……哎,这些年头基本主流水平都给你来了,可谁知道买车的消费者真在乎啥?中午我拨通了附近4S店销售小张的电话,问他对新汉的看法,他嘟囔:客户问了配啥齐,我倒是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最后人家都问,这车后续维修贵不贵、保值率怎么样。我猜测(样本少),买家更关心的是用车成本和二手残值,而不是技术堆积出的硬核参数。毕竟全国现有兆瓦超级快充只有352个,而且绝大多数只在4S店,真用到的,有几个?
汉从技术牛到市场掉队,情绪上是挺掉链子。国产豪华这个标签开始松动了。比亚迪一开始打价格战,把汉和唐的价格一路往下拉,本来一辆30万级的车,现在十几万有人就能提走。老车主老板阿强坦言:心疼,三年前我买汉花了大价钱,现在市场上打折价卖,感觉车都贬值快了。这价格砍下来,客户心理这关是挺大的坎。想想也挺正常,高端市场靠的是身份认同感和格调,你价格一跌,豪华感跑哪里去了?和同价位的长安UNI-K比,虽然UNI-K没刀片电池,但更好面子,尤其年轻人眼里,那款车更有街头话题。汉在这点,明显输了一筹。
而且腾势没能顶起比亚迪高端那一块,真是让人头大。2025年9月腾势总销量才1.24万,其中绝大头是D9,轿车就三千多台,算不上什么漂亮的成绩。比亚迪的策略很明显,要腾势替代豪华线,可效果跟预期差不少。腾势没了汉的压阵,国产豪华这个梦好像越来越虚无。这更像大象跳芭蕾,怎么都不够灵活。
看配置,又想起汉EV和DM-i那高配置。说实话,配置好是对研发团队的尊重,他们花了真功夫。研发像做饭,配料十全十美,但如果顾客要的是简单的家常便饭,这些大餐反而不受待见。一线研发师傅张工说:我们当初设计电池和系统,是为了稳定、高安全,但老板问客户需要啥,我们反而不确定了。这段话我觉得说出了点问题本质。研发和市场脱节了,技术成了秀肌肉,用户根本吃不上这一套。
我刚才翻了下自己的老笔记,发现2019年推出汉时,市场反响还算积极,尤其是对国产豪华的自豪感很强。但现在这股自豪感变了味,汉成了省油利器了。技术优势变成了算计成本的标签。换个角度说,技术好不代表适销对路。
汉问题没那么简单。技术无敌,我对比了一下,70kWh电池包,汉的百公里电耗大概13-15kWh之间,算出来百公里电费花个10元上下,买个油也不多,开销确实划算。但这划算的背后,是牺牲了品牌的档次感。吸引年轻人的,不只是节油和续航,而是开出去能被人注意,是不是?可是汉现在?嗯……连带着汉用户也跟我吐槽,人家都说开汉就是理智派,哎,这理智派听起来怎么那么没劲呢?
再说个投机的猜测(绝对非官方,样本少),比亚迪内部大概也清楚这种低价高配策略的隐忧。所以腾势推迟了好久新车型开发,怕它跟汉抢市场。这两条线怎么调和,是个烧脑活儿。或者说,比亚迪根本没想让汉重回高端位置,把他压价,做性价比,然后用腾势试刀高端市场。对吧?你觉得呢?
还有件事挺好玩,我和修理厂师傅小赵聊天,他说:汉的电池和电控系统真牛,维修起来比很多进口车简单。但保养周期长,很多人不愿意来店里捣鼓,对比那些换油加滤芯的中低端车,这活儿有点麻烦,反正汉车主多半是理性派,省得经常修车。小赵这话让我想到,汉用户群体虽然小众,却很稳定。问题是市场想要的量已经不在线了。
这就是眼下的汉:技术权威却失语于市场,价格让人愁,形象也越来越普通。里边的这些细节,真的让整个国产豪华车市场走得更加扑朔迷离。真不知道,比亚迪这种技术+低价的组合,能不能在未来几个月里找到更合理的平衡点。
总结先放一放吧,毕竟买辆车除了看参数,还得看你是想讲故事还是讲数字。汉这把名器还能翻身吗?或者说,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见到真正不打价格战的国产豪华车?这问题,还挺让人琢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