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开车时突然想到,像这个行业的召回信息,真的是让人莫名其妙的惯。我随手看了下新闻,15万多辆车被召回,涉及奇瑞、捷豹路虎、福特、大众……这几天每天都能看到类似数据。本来以为,车厂的安全隐患就那样,结果一查,原来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我记得一位朋友,前天刚刚抱怨:我那捷豹发现,刚花了二十多万,突然软件的问题让我担心起火隐患。我问:软件?那个看似无声无息的部分,居然也会成隐患?他笑:你说的,可能比想象中严重一些吧。这段对话让我意识到,很多人其实没意识到,汽车软件一旦出错,不比硬件事故小。
上周,我翻了下笔记,发现部分车型已升级的软件还在召回范围内。这让我觉得:这个行业的供应链,真的是瞬息万变。你可以想象,有哪个厂家,愿意把缺陷暴露出来?但现实是,车企面对的,更多的是不得不把风险撇到一旁的尴尬。
提前说一句,这次奇瑞捷豹路虎因四驱控制模块软件问题召回三万多辆车,大家有没有想过:软件更新的成本到底多少?你觉得,是不是修车厂会偷工减料把软件推给用户自己去升级?这不免让我联想到手机,出了问题,自己又跑去找维修店。这中间,供应链其实很微妙。像软件更新,烧钱的不是升级本身,而是测试、验证、批准。这就像你买水果,卖家不断试吃,挑最好的给你,结果有时候还是带点病毒的。
比起硬件,软件的整合难度你能想象吗?这就像我早上尝试用一锅锅巴做菜,调料都试了一遍,结果发现,少了点盐,但又怕太咸。这次召回的例子,其实也反映了:车厂在软件调试、质量验证时,是否都像我这么有点心思?你会不会觉得,车企其实是踩在钢丝上?一不小心,从热锅上的蚂蚁变成火山喷发。
你知道,那些召回通知,基本上就是问题爆出来后,才跟你说。我有个疑问:如果软件能像手机那样以秒计升级,会不会安全问题就少了?但又想,软件的黑箱操作本身,也就是企业的秘密武器。这个秘密,是真是假没人知道。
这让我想到一件事:前几天路边修车那家小店,老板看我对新款的SUV觉得挺有趣,他说:你知道吗?这些车型花十几万,硬件也不差,但软件出问题,你会觉得,这车‘像个毛头小子’缺乏点成熟。我当时笑了:硬件好归好,软件如果能稳定,还用出这么多事?但实际上,软件问题的解决,像个永远找不到终点的拼图。
会不会有人觉得,我这也太偏激?其实我也常在想,车厂为什么不主动早一点说’,干嘛要等到祸事爆发之后才召回?这实际上,和我们买房节省房价,却忽略了未来的维修成本很像——现在看着便宜,未来却可能一堆麻烦。
我其实还在想:这次召回,安全隐患的范围算体感估算,大概占到总销量的4%-6%。这个比例,不小也不算大,但问题是:如果任由这么多潜在危险埋伏,谁也担不起。以后买车,难道只能每年都查查召回信息?
不禁要问,车主们会不会真的那么在意这些隐患?我同事家那辆二手车,车门突然打不开,后来一查,竟然是球形销松动。换个角度看:像这样的零件,其实就是把车子变成可按需修补的机器。但我也很怀疑:这些关键零件,制造起来是不是都偷工减料,只求赶工?
哦,对了,我还没细想过:未来是不是会有智能安全检测,车子自己检测自己?像我手机里的系统扫描一样,提前发出警告。可这又引出问题——到时候检测不出来的风险,是不是变成潜在的炸弹?尤其是那些做工粗糙的零件,能不能靠软件来弥补?(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这,我突然有个奇怪的感觉,或许未来的汽车维修,其实就是升级软件,换零件了吧?不然的话,真正的焕新会变得越来越快。想想那些召回通知,厂家会不会在暗中试水,下一步往提前检测方向走?但你觉得,车主会愿意每天都靠车检测吗?我估计,除了部分死忠用户,很快就会嫌麻烦。
再说到成本——你心算过这次召回,花的修理费大概会不会超出厂家预计?我心里模糊估算,换掉软件升级包,人工、检测、验证可能只要几百块,但如果要换件——燃油管或刹车主缸,价格可就上千。再加上,零件的生产成本和物流,究竟谁在算这个账?我猜供应链这个黑箱里,利润空间其实很大一块。
顺便提一句,这让人琢磨:如果一款新车推出来,不经过数次召回,它还能算成熟产品吗?你看那些折叠按钮、制动主缸,每次出事还得厂家忙着挽救,是不是让人觉得,汽车行业其实也是孵化场,只不过是不断试错?
这不,我在想,像我身边的几个赌徒,他们宁愿买遗憾版,也不愿买完美版,因为完美版太贵。可车,这东西就像摇摇欲坠的积木,每次卡顿都得拆开再拼。其实我也嫌麻烦,但心里又想:这行业是不是,永远都在你追我赶?
做完这些想法,我难免自嘲——也许,我说这些,车厂都没时间理我。毕竟,他们每天都在抢时间、拼利润。但我好奇:如果下一次,一款车的召回比有趣多了,是不是意味着,咱们还得继续守望相助?
还不知道未来会不会出现自检测汽车,像我每天用的手机一样,给我发个提示让人心安。可我心里又知道,越是智能化,越容易黑箱操作。
我想,或许就算有万无一失的方案,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就像看一辆车的细节,那个球形销松动的瞬间,是不是隐藏着更大漏洞的可能?现在只能告诉自己——安全始终是个不断追寻的目标。
我能不能留个问题:你觉得,下一次你购车的时候,会不会特别在意那些看不到的隐患细节?还是像我一样,还是得靠着临时提醒才能警醒?这小细节,才是这个行业真正的门槛所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