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如今跑遍全球近百个国家的安凯客车,起点竟是 “安徽省第九劳改支队机械修配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商用车市场掀起技术引进热潮,西沃、桂林大宇等品牌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终却大多销声匿迹。唯有安凯,从汽修作坊一路成长为豪华客车先驱,这逆袭背后藏着怎样的生存智慧?
1966 年成立的合肥淝河汽车修配厂,便是安凯的前身。1970 年划归南京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后,部队式的管理给这家工厂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 对质量的苛求近乎偏执。靠着这份较真,他们基于重汽车型造出了 HF150 卡车,后续又推出自卸车、长轴卡车等产品,在制造工艺和供应链管理上攒足了家底。这就像学武功,先把马步扎稳了,往后练什么都事半功倍。
真正的转折在 1981 年,工厂在卡车底盘基础上造出了 HF680 型客车底盘,正式踏入客车赛道。1987 年引进斯太尔技术后,底盘性能再上台阶。但安凯没有止步,1993 年直接牵手德国凯斯鲍尔,派出技术人员远赴德国取经,次年就下线了首台全承载豪华大巴 S215HD。
这车当年卖 240 万,相当于现在的上千万,车载电视、电话、卫生间一应俱全,这哪是买车,分明是买移动宫殿?更关键的是全承载技术,车身强度是普通客车的 36 倍,重量却轻 8%,安全又省油的优势一下抓住了市场痛点。
1997 年,安凯在深交所上市,股票代码 000868。要知道,同年奇瑞才刚成立,彼时的安凯已然是行业前辈。2001 年再引德国 S315 车型,配奔驰发动机和 ZF 变速箱,近 300 万的售价照样有人买单,“公路客车金奖” 等荣誉拿到手软。2003 年并入江淮体系后,产品线拓展到 5.618 米全系列,2006 年就冲进行业前四,整合效应立竿见影。
别人还在琢磨传统客车时,安凯 2003 年就盯上了新能源,成了国内最早吃螃蟹的企业之一。如今它手握 1941 件专利,其中新能源相关的就有 547 件,四代电驱动系统、七代纯电动客车的迭代见证着硬实力。六安的氢燃料公交已跑过 25 万公里,合肥氢能线路用的安凯 E9,加氢 10 分钟能跑 300 多公里,正好踩中了安徽氢能产业三年行动计划的风口。
现在的安凯,2200 多名员工守着 2 个生产基地,一年能造 2 万辆客车和 6000 台新能源电机。2024 年卖了 5837 辆车,同比增长 34.87%,远超客车行业 3.9% 的平均增速,一季度还实现了四年多来首次单季盈利。沙特市场累计卖超万辆,纯电动客车更是闯进法国、意大利,通过了欧盟的严格认证,真正实现了从 “引进来” 到 “走出去” 的蜕变。
老话讲 “打铁还需自身硬”,安凯的事恰恰印证了这点:引进技术不照搬照抄,消化吸收后再创新;市场变化不墨守成规,从卡车到客车再到新能源,步步踩准节奏。在众多老牌企业折戟沉沙的市场里,它活成了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 “活化石”。
安徽汽车工业能跻身全国前三,安凯功不可没。从修配厂到行业标杆,它用几十年证明:制造企业的长久之道,在于既能接住时代的红利,更能练出过硬的内功。问题来了,你身边还有哪些像安凯这样低调逆袭的国货品牌?它们又藏着怎样的成长密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