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技术和科技的前进速度,往往让人不敢眨眼。最近,刚好跟朋友聊到小鹏汽车,提起他们在“2025小鹏科技日”上真是花了大手笔,发布了个听名字就很高大上的东西——第二代VLA,乍一听像是啥高精尖词汇,但它就是一个可以从视觉信号直接转化成动作指令的AI架构,连“语言翻译”这道工序都省了。咋说呐,这感觉就像人类的动作本能被一台机器快速模仿出来。
其实这个第二代VLA模型吧,除了动作生成,它还能理解物理世界的逻辑——听着有点抓耳挠心。更夸张的是,这可是个可以量产的大模型,直接变成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和飞行汽车的“大脑”。小鹏还在他们那个豪华版Ultra车型上搭了这个架构,从视觉识别到动作转换,一气呵成。据说这款车型的算力已经达到了2250TOPS,别笑话我,我也是边听边琢磨了半天,差不多就是个处理速度快到离谱的状态。
让我佩服的是,这次发布会还公布了一项功能,叫“小路NGP”,就是让复杂路况下驾驶更智能的一个东西,平均接管里程提升了十来倍,可见这个模型的泛化学习能力是真的很能打。这会儿我是真忍不住感叹,不靠导航,在全球都能自主驾驶,这是真把科幻变成现实啊。
不过小鹏光靠技术还不够,还把大众汽车拉进了队伍,是他们第二代VLA的首发战略合作伙伴,除此之外还有高德成了Robotaxi生态首个合作伙伴。说起来小鹏的Robotaxi更是野心不小,计划推三款L4级(自动驾驶很高水平)的车型,不光支持商用还要面向个人,重点是配备四颗图灵AI芯片,内部算力直接飙到3000TOPS,这硬件配置说实话,甭提了,简直奢侈到想聊聊价格估计都不敢。人家还大方宣布会向全球开发者开放SDK,搞得像是要让所有人都来玩他们的技术一样。
说个题外话,还有那个被称作IRÓN的人形机器人,也是小鹏的一大招。它会应用全固态电池,用的芯片跟车上一样有3颗图灵AI芯片,支持22个自由度的“灵巧手”,这设计听着就特科幻。形态上更是拟人化,连仿生脊椎和柔性皮肤都单独提了好几次。消息说不会超过170厘米,反正我第一反应是,得劲,不高不矮正好适应各种服务场景。
真有意思的是,他们还没量产就已经开始规划进入商业场景了,说是会优先投到导览、导购这种细分市场,这点你别小瞧,看起来服务性的功能却可能直接影响咱们未来的生活习惯——你能想象逛商场的时候,一个身高不到170厘米的机器人给你推荐商品吗?
除了车和机器人,这次从飞行汽车也看得出来小鹏是真的没打算哪怕停下喘口气。他们的陆地航母已经全球订单累计超7000台,甚至量产工厂都撸起袖子开始试产了,能下线支持全年生产1万台的目标。听起来就有点营销感,但技术背书摆这,谁都得服吧?
不过让我琢磨到这,还真有不少问题想问问自己——到底这些看似高精尖的创新,具体会咋影响咱们的生活?是普通人开家用自动驾驶车变成小事,还是这飞行汽车真能实现普及?看起来小鹏是走出了自己的节奏,但是不是也有点过于快节奏了?2026年大规模量产,这时间点很紧呐,但至少他们是真的干了件让我们期待的事——不就是好好把未来变成现实嘛,我们眼前所有不敢想的那些事,这些企业也在咬牙做着呢,想想是不是有点意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