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长三角的司机圈里炸开了个好消息——苏台高速(二期)正式通车了!这条新高速一亮相,就凭着一个硬核亮点圈了大波粉:小车跑一公里只要4毛钱。网友们刷到这个消息,都忍不住夸:“这收费也太良心了,必须点个赞!”
要弄明白这条高速的来头,得先说说它的路线。苏台高速(二期)其实是个“组合体”,包含主线和联络线两部分:主线从湖州南浔区出发,一路向南穿过嘉兴桐乡市;联络线则往西拐,直接连到德清县,最后和杭州的高速网接上。整条路全长约44公里,别看里程不算长,作用可不小——它不仅是杭州都市圈“二绕”的关键一段,还把南浔、桐乡、德清这些地方串成了线,以后长三角腹地的司机们出门,又多了条快捷道。
不过这条高速还有个更响亮的名号——“桐乡180亿高速”。光听名字就知道,它的造价不一般:总投资高达180.11亿元,算下来每公里成本超过4亿元。更厉害的是,这是全国首个由县级城市(桐乡)自主投资超百亿的高速项目,创下了纪录。
按理说,花了这么多钱,过路费肯定便宜不了。熟悉浙江高速的司机都知道,这几年新建的高速,小车收费基本在每公里0.6元左右。再说苏台高速(二期)还是双向6车道的高标准建设,路面宽、设施新,按常规思路,收费只会更高。可谁也没想到,它居然给出了“4毛一公里”的惊喜价——就算是那些双向4车道的老高速,现在也难找到这么低的收费,难怪大家会觉得“太良心”。
可能有人会纳闷:花180亿修的路,收这么便宜,能回本吗?这里面其实藏着桐乡的“小算盘”。作为全国百强县,桐乡的经济实力可不弱,纺织、光电、数字经济都是支柱产业。但长期以来,当地的高速路网有个短板:东西向通道多,南北向却有点“卡脖子”。苏台高速(二期)一通车,正好补上这个缺口,从桐乡往南能快速到杭州,往北能接江苏,等于给当地产业安了条“快速动脉”。
对桐乡来说,这条高速的价值可不止于“通车”,更在于“用得起来”。收费定得低,司机们自然更愿意走这条路,车流量大了,沿线的物流成本能降不少。比如桐乡的纺织企业,原材料从外地运进来,产品往杭州、苏州发,走新路不仅快,过路费还省,长期下来就是一笔不小的利润。反过来,物流方便了,外地企业也更愿意来桐乡投资,这是个良性循环。
而且这笔180亿的投资,桐乡也打得很聪明。作为县级城市自主投资,它在建设标准、运营模式上有了更多话语权。比如在规划时,就特意把高速出入口往产业园区、旅游景区靠,像桐乡的乌镇景区,以后从高速下来几分钟就能到,游客多了,当地的旅游业也能跟着火。这种“交通+产业+旅游”的思路,比单纯靠收过路费回本要长远得多。
有老司机算过一笔账:从桐乡市区开车到杭州西湖,走以前的高速大概50公里,过路费要30块;现在走苏台高速(二期),虽然里程差不多,但过路费只要20块,单程就省10块。要是跑货运的大货车,省的就更多了——按每公里1.4元的收费标准(货车按吨位计费),跑一趟杭州能比走其他高速省近20块,一个月跑20趟,就是400块,对跑运输的师傅来说,可不是小数目。
更重要的是,这条高速的低收费,其实是长三角“交通一体化”的一个缩影。现在长三角的城市之间联系越来越密,今天去杭州开会,明天到苏州谈生意,已经成了很多人的日常。苏台高速(二期)用低价吸引车流,能让区域内的人员、货物流动更顺畅,这比短期的收费收益有价值得多。
当然,也有人担心“低价可持续吗”?其实不用担心,桐乡早就考虑到了。这笔投资里,除了财政资金,还引入了社会资本,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分摊压力。而且随着沿线经济发展,车流量逐年增加,就算单公里收费低,总量上来了,也能保障高速的维护和运营。
现在走在苏台高速(二期)上,能看到崭新的指示牌、宽敞的路面,偶尔有司机摇下车窗拍照,嘴里念叨着“这路走得舒坦,钱花得值”。对老百姓来说,高速好不好,不光看修得快不快,更看用得便不便宜。苏台高速(二期)用4毛一公里的“良心价”证明:交通建设不止是“花钱修路”,更是“用心便民”——这条路通的是车,连的是城,暖的是人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