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几内亚西芒杜铁路支线建成的照片曝光,很多人第一时间没琢磨出来这背后的深层意义。但如果细细想,就能明白为什么后来澳大利亚必和必拓集团不得不接受人民币结算,甚至可以说是被逼着让步了。这一连串的动作,咱们老百姓可能觉得离自己挺远的,其实关系大了去了——关乎咱们国家工业的命脉,钢铁要饭还是自己掌勺,就看这几个细节。
说到西芒杜铁矿,它在几内亚东南角,位置偏得离谱,全是热带雨林,过去谁都没法施展拳脚。但这地方铁矿石储量大得惊人,品位也是高到离谱,含铁量66-68%,比普通铁矿强多了。懂行的人都知道,这煤矿优劣就看含铁百分比,超过50%都算上品,西芒杜简直就是工业版“唐僧肉”。怪不得全球矿业大佬眼红得发紫,非得插上一脚。
其实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全球几大矿业公司,比如力拓集团,就已经跟当地政府签合同,想着发财。但非洲这地方啊,政变像家常便饭,政策说变就变,铁矿项目修不好基础设施,矿石就运不出来。有路没路完全两码事。修650公里铁路,还得有深水港口,投资几十亿美元,西方人一看太费劲,不敢真投钱,最后被几内亚政府直接撤了资质。说白了,没中国人,非洲重载铁路就是个梦。
后来轮到咱们国家出场了。中铝牵头,带着宝钢、中铁这些国企,把股份拿下来,再加点技术、资金。力拓也就此退出,几内亚政府干脆把铁矿项目交给中方管理,局面彻底翻篇。哪怕期间又政变一次,新政府也不敢乱改政策,知道谁才是真正的金主。这就是中国企业的信用和能力。到今年铁路主体终于修好了,照片一出来,全球矿业圈都得刷一遍。我们修550公里铁路只当小事,72公里支线里面有隧道、有桥梁,几十万方土方——对中国人来说,太正常了。要知道,我们在云南修的高黎贡山隧道,全长三十几公里,断层、地质难题是家常便饭。非洲这点难度,在中国工程师手里连个门槛都不算。
等于说这回铁矿区和港口铁路全打通了,矿石直接装船,一批一批往国内送。计划是今年十一月正式装船,明年第一条船铁矿石到中国港口。全球铁矿石市场,立马就得洗牌。以现在中国钢铁产量和用量来说,铁矿石进口依存度高达85%,巴西占二十几点,澳大利亚占了六十多。这么大比例,让澳大利亚矿业公司横着走,一直趁机坐地喊价。“必和必拓”“力拓”“巴西淡水河谷”联手,想怎么涨价就怎么涨价——咱们钢铁企业只能被动受损。印度也有高品位铁矿,但人家就是不卖,非得自己发展钢铁业,将来和中国掰手腕。
这时候,西芒杜铁矿项目有多重要,谁都看得出来。年产量理想能有1亿2千万吨左右,技术先进到能用无人矿卡、智能选矿、模块化港口,而且每吨成本能做到28美元,比澳大利亚矿低10多美元。虽然短时间内还无法完全摆脱巴西和澳大利亚的铁矿,但至少我们握住了另一把钥匙。现状下中国铁矿石市场,还要依靠澳、巴六成以上。但你想想,只要西芒杜逐渐放量,澳大利亚的铁矿石买卖就没法想怎么坐地起价怎么坐地起价了。一旦他们还敢瞎涨价,中资完全可以再加大产能,把价格砸出一个大坑,让澳企业绩断崖式下跌。
结果,看到我们真刀真枪一步步把西芒杜建起来,必和必拓压力山大。以前他们觉得中国“离不开我”,现在中国多了新铁矿,市场格局说变就变。更要命的是,这次铁矿项目背后,人民币结算显得很有分量。澳大利亚迫于压力,不得不接受人民币交易,算是咬牙割肉。要知道整个铁矿石国际交易,长期用美元结算,这帮澳企惯性思维是美国老板说了算,中国只能跟着走。如今国际买卖要用人民币计价,让澳大利亚很难受,但又没得选。现实就是,如果不同意中国的方案,他们铁矿就得降价,不合作就是少挣钱。
此外,西芒杜打通,不只是改写市场规则,还是中国另一个重大突破:人民币国际化落地到实处。过去人民币在国际贸易里受阻,就是因为买关键资源都得用美元。靠美元就等于被美国金融系统制约。现在澳大利亚铁矿用人民币算账,各大企业就必须配合,这等于人民币走出去了。后面还有哪国还不认人民币,大家心里都要盘算盘算,跑不掉的趋势谁都挡不住。
其实,这条铁路变革带来的影响远不止资源本身,还关乎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国际影响力——如果没有中国基建和管理,中国拿不到项目分红,也得看澳大利亚脸色。现在什么都自己包圆,从设计到开采再到运输、港口管理,都是自主完成,成本能掌控住,别的国家再想搞事情就不那么容易了。全球铁矿石市场再也不是澳大利亚说了算,国际钢铁价格未来几年肯定会更合理。甚至于,咱们后面要搞更多基础设施,比如智能港口自动装船、矿卡无人驾驶,这些技术带动整个非洲甚至南美,看着中国模板就学。
别忘了,这些大型项目推进,对咱们自家就业和产业升级也是实打实的。大量中国建筑企业、技术人员走出去,各种设备配套供应,国内相关产业也能跟着升级。国外的钱挣回来,自己产业搞上去,不是只靠出口原材料。对于中国制造业完善铁矿石进口则是关键,这下底气足了。
也有人说,西芒杜铁矿能不能长期保障?其实只要中国资本和工程队稳扎稳打,这么大的矿床几十年挖不完。更别说,非洲国家都希望和中国合作,毕竟基础设施摆在那,没有中国就没有真正开发。以前西方那些大公司只想稳赚不赔,基础设施没人修,铁矿放在那里就是废石头。中国一来,铁路、港口、矿区全包圆,几内亚政府乐得合作。将来还有更多非洲、南美资源掌控权转到中国手里,市场格局要翻天。
说到底,这组照片不是简单的“竣工纪念”,而是标志一个时代变迁。澳大利亚和必和必拓为啥让步?因为中国实力到了、局面倒过来了。等于说铁矿、铁路、港口、结算体系全线升级,西方想牵着我们鼻子走的日子彻底过去了。再过两年,全球矿业价格大概率更加公平合理。对中国钢铁和制造业来说,日子就不是被动挨打,而是自己做主。谁要是还想着吃独食,不合作?西芒杜还有扩大产能的空间,关键时刻真能砸下去,让澳企只能自认倒霉。
最后,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源进口两条线结合,实证了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话语权在强力上升。照片里的每一寸钢轨、每一台机车,都是中国人汗水和智慧的结晶。那些年吃药被动挨宰的经历,算是彻底翻过去了。以后谁还不信中国能掌局,那就等着被市场淘汰吧。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最近,第一财经发布了最新的“首席经济学家信心指数”,这个数据是50.3,也就意味着咱们国家的经济信心还稳稳地在荣枯线之上。说白了,就是专家普遍觉得现在经济没有出什么大问题,属于稳字当头。而且大家也预估,第三季度GDP的同比增速差不多在4.8%左右,预计全年平均也会在这附近,能完成5%左右的年度目标。
这些数字,光看可能觉得平平淡淡,其实背后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期待和判断。你要知道,现在全球经济环境复杂,不确定因素不少,什么贸易战、地缘冲突,都会对中国的进出口、产业链造成影响。但咱们国家这几年政策挺及时,灵活调整,硬是把压力化解成了机遇。比如财政政策加码,货币政策稍微宽松,特别是各种税收减免、金融支持,确实对企业和市场起到了一定的托底作用。所以说,“温和增长”这个词,用得很准。
说到GDP增速,有专家认为未来几年设目标区间在4.5%到5%之间最合适。这个观点我觉得很实际。咱们国家经济体量这么大,再像过去那样动不动就两位数增长已经不现实了,现在更看重的是质量,得慢慢转向高质量发展。你别光看数字,重点是就业能不能稳,民生能不能保,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这些有没有跟上。换句话说,经济增速的意义不只是数字上的提升,关键是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当然,数据也不是都那么光鲜。比如这次经济学家对9月CPI(通胀率)的预测是略微负值,-0.2%,物价基本都没明显上涨,说明需求还有点弱,尤其是消费端。PPI(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样是负增长,跟全球经济压力、国内需求疲软分不开。不过,专家也说了,未来一段时间只要国内需求慢慢恢复,物价还会逐步企稳。其实大家都明白,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转型关键期,哪怕速度降下来,只要能稳住就业,让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市场活力自然还在。
说到消费和投资,经济学家给的社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预测值是3.1%,说明老百姓消费没有很强劲,但也没什么大问题。像汽车这一类去年受政策刺激增长多,今年基数太高,现在就显得动力有点弱,那是正常的。这一轮主要靠消费升级,服务业带动,包括健康、教育、文化娱乐这些领域,潜力还是很大的。至于投资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现在就几乎没啥变化,主要是房地产下行压力还在,基建发力也被政策所限。不过政策端的动向很关键,只要财政和货币再适当松一松,基建和科技创新投资会继续拉起来。
工业方面,9月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估算值在5.1%,这还是不错的。高频数据显示,有些行业表现一般,汽车、家电都有调整,但其他领域比如钢铁、焦化、煤炭都还强劲,整体工业韧性还是在。其实中国制造这块,只要全球需求不大乱,出口能顶一下,国内供给能力也能保,产业链还是稳的。
房地产这块现在都是负增长,专家给出的开发投资增速预测平均是-13.1%,明显压力比较大。楼市调整其实还有路要走,比如土地成交面积略有上涨,但溢价率走低,说明开发商信心和预期都还没完全恢复。二手房靠降价来促成交,市场还没真正企稳,未来肯定要等政策和市场磨合一阵子。大家能稳住心态,基础建设和产业腾挪带来的空间,会慢慢释放出来。
外贸方面,9月贸易顺差904.5亿美元,进出口都比上月高,尤其出口增速8.3%,进口增速7.4%。这说明全球对中国货还是有很大需求。像越南这种国家,进口中国的东西也很猛。对美出口确实有点拖后腿,但全球市场的多元化战略,效果慢慢显现了。大家要有信心,只要产业链坚韧,出口还能保持一定韧性。进口价格跌了一点,主要是大宗商品像油、钢铁下降了,不过只要未来政策稳住内需,这些影响不会太大。
金融这块,新增贷款预测平均值15480亿元,比上个月大幅增加。信贷结构也挺合理,既有居民消费贷,也有企业融资,还有不少是直接融资。银行信贷政策做得总量适度,结构优化,各类钱流向经济关键领域。M2(广义货币)增速预测是8.5%,稍微低点,但也算合理区间,说明市场流动性没问题。利率政策方面,看专家观点,当月调整可能性不高,大家都知道现在经济更需要稳、缓慢释放政策作用,不急于一时。
人民币汇率,稳定在7.1左右,官方口径也都是保持汇率基本稳定。中国的外汇储备也上升到了33387亿美元,全球资产价格上涨、美元指数稳定,人民币和外汇储备稳住就是基本盘。现在中国经济外部环境虽然有压力,但是外汇储备是安全垫,能帮我们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政策方面,又有不少新招数,比如提前下达明年国债和地方债额度,有针对性地加大“两重”“两新”项目、基建、科技创新支持资金,继续加码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财政和货币配套,既要稳,也要活,这就是中国的优势。换句话说,调控工具箱里的家伙事儿多,遇到问题肯定不缺办法。
专家一致认为,接下来五年经济的重点就是要调结构、稳预期、强信心,实现高质量发展。GDP目标区间很科学,避免了为单一数字发力,反倒让改革创新、产业升级有了更多空间。说到底,高质量发展不是追求数字漂亮,是让老百姓过得更好、企业更有创新力、收入更高、消费能力更强。未来主要靠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数字经济、区域协调发展,尤其是居民收入、消费升级会是最大动力。
大家很关注内需,专家们也都建议,多方面提振居民收入,拓宽消费领域,加力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释放下沉市场潜力。城中村改造、危旧房改善、房地产融资新机制这类动作会让住房和相关消费逐步回稳。服务消费也很有潜力,包括娱乐、养老、文化、健康,这些是未来能带动GDP的新引擎。投资方面,也不只靠政府,还要用好市场机制,搞活民营资本,让投资更有效率、更有活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制度型开放会让投资环境越来越好。
关键说到底,中国经济今天的底气不只是数字,而是国家政策的及时灵活、产业链的完整健全、市场的巨大体量、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增强。只要把握好节奏,稳住就业、稳住信心、激发消费和投资,给企业创造良好环境,再搭配有效的财政货币政策,一定能保持安全、稳健、高质量的增长。
总结下,经济前景虽然有压力,但也有机遇。既要认真面对问题,又要对未来有信心,让政策更有针对性,实实在在抓好内需增长和高质量转型。哪怕经济增速没以前快了,只要朝着高质量发展坚持方向不动摇,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是不会变的。老百姓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社会活力还会不断增强。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