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从车展回来,脚底板还在疼,脑子里却全是那句“上市18小时,锁单24万”——听着像不像某电商平台双十一的战报?但这是小米YU7,一辆车,不是手机也不是空气炸锅。你说离谱不离谱,可这事儿就真发生了。更魔幻的是,近半年13款新车“小订”快冲到90万辆,其中七成多的单子,全让小米和鸿蒙智行两家给卷走了。这哪是卖车,简直是搞行为艺术。
你要是问我这数据靠不靠谱,咱不瞎猜,光看表面都得打个问号。什么叫“小订”?说白了就是你花99块、顶多五千,交个“我有点想买”的意向金,三天内还能反悔退钱。这门槛低得跟扫码领优惠券差不多,你说这数据能不含水?广告公司早把这套路玩明白了,发布会前几个月就开始策划“小订过万”,海报文案都提前写好,就等一个数字填进去,立马全网刷屏。领导看了开心,KPI有了着落,媒体也有料可炒,皆大欢喜。
李鹏程,前小鹏和阿维塔的VP,直接在社交平台阴阳了一波:“年初到现在,全国小订突破5000万辆,80%都是72小时内下的。”这话听着像段子,但细品,它其实是把窗户纸捅破了——现在的新车营销,早就不是比谁底盘调得好、续航实不实,而是拼谁的“小订”海报更唬人。你看那极氪9X,预售1小时小订4.2万;问界M7,24小时干到15万;尚界H5,16天8万……一个个数字甩出来,跟打榜似的。时间越短,数字越大,越显得“国民爆款”。
可现实是啥?深蓝汽车董事长邓承浩直接放话:“小订转化率,也就10%。”意思就是,一百个交了99块的人里,最后真掏大几万买车的,可能就十个。东风日产新能源的老总王骞也看不下去了,说:“建议三个月后再看,别光看前72小时的数据,那都是‘表演型订单’。”这话太扎心了,但也是真话。
小米YU7确实猛,18小时锁单24万,这纪录不是吹的,官方认的。但它之后,一堆车企开始卷“速度”:几分钟破万、几秒破千,搞得像抢限量球鞋。问题是,这些“破万”背后,有多少是员工内部认购?多少是经销商冲业绩?多少是供应商凑人头?产业链上下游一联手,数据想不好看都难。广告公司乐得轻松,反正数字越大,方案越容易过,领导越满意。
我不是说这些车不好,有些产品力确实能打。但咱们得清醒点,别被“小订”这玩意儿牵着鼻子走。你要真想看一款车行不行,别看它预售多久破万,去看它交付三个月后,4S店门口排队提车的人多不多,二手车残值稳不稳,车机系统有没有人吐槽卡成PPT。
现在这行情,车企拼的不是产品,是剧本。谁的发布会更有“爆款感”,谁的海报更炸裂,谁就能先声夺人。可消费者不傻,99块可以试水,但20万不会随便砸。再炫的“小订”数据,最后也得拿真金白银的交付量说话。不然,再热闹的发布会,也只是一场盛大的自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