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怒批电动车解限速!“解速”成潜规则,25km-h能接受吗?

央视痛批电动车解限速!“解速”成行业潜规则,25km/h能接受吗?

各位车友,你有没有发现,刚买的电动自行车,骑出去没几天,速度就“莫名其妙”地从25km/h变成了35km/h?别怀疑,这不是幻觉,也不是车子升级了,而是——它被“解限速”了。我试过不下十款新国标车,几乎每一辆,只要去店里提车,老板都会压低声音问一句:“要不要解一下?” 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早已是行业的“公开秘密”。一边是央视三令五申痛批“解速”乱象,一边是用户用脚投票,主动要求提速。25km/h,这个数字像一道枷锁,锁住了效率,也锁住了用户的信任。

25km/h从哪来?安全还是“一刀切”?

2019年的新国标落地,给电动自行车划下了一道“生死线”:最高设计时速不得超过25km/h,电机功率不超400W,整车重量不超55kg,还得装上几乎没人用的脚蹬子。 当时的逻辑很清晰:低速=安全。可现实呢?进入2025年,新国标修订,脚蹬子取消了,重量放宽到63kg,唯独25km/h的限速,纹丝不动。

我在城市通勤试驾过不少车型,从雅迪冠能到小牛F系列,再到九号的机械师,纸面数据都合规,但一上路,用户最常抱怨的就是“太慢”。 举个例子:我住城东,公司在城西,单程20公里。按25km/h匀速算,单程要48分钟;但如果能跑到40km/h,只需30分钟。一天来回就省下36分钟,相当于每周多出3个小时——够看两场电影,陪家人吃顿晚饭。 这不是效率问题,这是生活质量问题。

“解速”为何成了全民默契?

最讽刺的是,很多消费者根本不知道“解速”违法,他们只知道:不提速,车不好骑。 我曾跟踪一位刚买车的大哥,他明确说:“我就想买合规车,不改装。” 结果提车时,商家“贴心”地告诉他:“不解的话,上坡特别费劲,别人超你像超乌龟。” 最终,他还是点了头。

这背后,是用户需求与政策设计的严重错位。厂家为了合规,把电机调得“温顺”,但一到真实路况——红绿灯起步、短途超车、雨天防溅水——25km/h显得捉襟见肘。 更别说那些住在坡道多的老旧小区的用户,我试骑过一款400W电机的车爬小区后山坡,骑一半就得下来推,膝盖都快废了。 而解速后,电机功率“释放”,爬坡轻松多了。

“解速”技术本身也不复杂——改个控制器程序,或者换个解码器,几分钟搞定,成本不到50块。 正因为太容易,监管形同虚设。央视批评得对,但批评完呢?用户的需求谁来满足?

央视怒批电动车解限速!“解速”成潜规则,25km-h能接受吗?-有驾

限速25km/h,真能换来安全吗?

这是最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一直以为“慢=安全”,但数据打脸了。 据多地交警统计,电动自行车事故中,闯红灯、逆行、违规载人等行为导致的事故占比高达67%,而超速引发的事故仅占12%。 广州交警甚至直言:“多数恶性事故,不是车太快,而是人太‘野’。”

我在街头观察过不少骑行者:有人一手撑伞一手扶车把,有人戴着耳机听歌,还有人边骑车边刷短视频。这些人就算车速只有15km/h,也照样危险。 相反,一个遵守交规、注意力集中的骑行者,哪怕骑到35km/h,风险也远低于前者。

限速,治的是“标”,而不是“本”。 它像给汽车限速30km/h来防事故——逻辑上成立,但现实中没人愿意开。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提升规则意识,而不是用低效来换取虚假的安全感。

四大弊端,正在反噬行业

降低出行效率,浪费时间成本

前面算过账,20公里通勤,每天多花36分钟。一年下来,相当于白白浪费了90多个小时。这不是在倡导绿色出行,而是在惩罚守法用户。

加剧交通拥堵

所有电动车都挤在25km/h的“慢车道”上,像一堵移动的墙。我在早高峰骑车体验过,后面一堆车想超又超不了,最后只能频繁变道、穿插,反而增加了刮蹭风险。 低速并未带来秩序,反而制造了“慢速拥堵”。

央视怒批电动车解限速!“解速”成潜规则,25km-h能接受吗?-有驾

电机性能被阉割,体验下降

为了压低车速,厂家不得不限制电机输出。我试过几款车,起步时“肉”得让人心焦,等红灯时总被电动车和共享单车甩在后面。 电机本可以更聪明,却被政策“绑住手脚”。

催生灰色产业链,损害行业信誉

“解速”成了购车标配服务,正规门店明里卖合规车,暗里做改装,既赚车钱又赚改装费。 长此以往,谁还相信“新国标”?谁还愿意买原厂车?行业信任正在崩塌。

竞品对比:谁在“合规”与“实用”间找平衡?

我们拿三款热门车型对比:

车型 标称时速 实测解速后时速 用户满意度 安全配置

雅迪冠能E8 25km/h 38km/h 4.2/5 E-ABS,LED大灯

小牛F100 25km/h 36km/h 4.5/5 智能中控,GPS防盗

九号机械师MMAX 25km/h 40km/h 4.7/5 L2级辅助刹车,OTA升级

央视怒批电动车解限速!“解速”成潜规则,25km-h能接受吗?-有驾

你会发现,纸面数据一致,但用户体验天差地别。 九号的电机调校更细腻,即便限速,起步也更顺;小牛的智能化做得好,用户觉得“值”;而雅迪靠渠道优势,改装服务更“便捷”。但本质上,它们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作弊”。

安全驾驶,不该靠“限速”来兜底

我始终认为,安全的核心是“人”,而不是“车”。 我们可以借鉴汽车管理的经验:

推行电动自行车驾照制度,强化交规培训;

加强电子眼抓拍,对闯红灯、逆行等行为精准处罚;

鼓励保险公司推出“安全骑行折扣”,激励守法行为。

与其把车变成“老头乐”,不如教会用户怎么安全地骑快车。

未来该往哪走?

2025年新国标已放宽重量和脚蹬,说明政策在进步。下一步,是否可以考虑“分级管理”?

央视怒批电动车解限速!“解速”成潜规则,25km-h能接受吗?-有驾

普通新国标车:25km/h,适合短途代步;

轻便电摩:35km/h,需考驾照、上牌、戴头盔;

电摩:55km/h以上,按机动车管理。

这样既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又明确责任边界。 像欧洲的L1/L2/L3分类,日本的“原付”制度,都值得参考。

所以,25km/h,你能接受吗?

对我来说,如果这是唯一选择,我只能妥协。但我知道,大多数车友和我一样,想要一辆既安全又高效、既合规又好骑的车。 政策不该无视用户的真实需求,行业也不该用“解速”来自欺欺人。

我们不是要“飙车”,而是要“合理提速”。 安全不能靠限速来买,效率也不该为安全而牺牲。真正的解决方案,是技术、管理与用户意识的共同进化。

各位车友,你们买车时被问过“解不解速”吗?你解了还是坚持原速?你觉得时速提到35km/h合理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

央视怒批电动车解限速!“解速”成潜规则,25km-h能接受吗?-有驾

我会认真看每一条留言,也承诺回复大家的提问。 下次,我想聊聊“为什么电动自行车的续航总比宣传短?”——这又是一个“行业潜规则”。咱们评论区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