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汽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261.6亿元同比增长7.2%,虽然销量提升但营收仍需加强,未来应抓住新能源转型机遇实现突破

开场就得说一句:中国重汽今年上半年虽然销量看着在涨——估算得出来,是大概20%左右(样本少,体感),但营收其实没跟着飙。这个涨字,听上去挺好,但细扒下来,收入增长7.2%,跟销量数字差很远。换句话说,钢铁一样的货车,价格在降,利润空间在缩。当我在路边和一个修车师傅聊天时,他说:你看,车都便宜了,可后续修起来的成本反而涨了。这其实挺典型。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资料,重卡行业整体在新能源上拼抢,7.92万辆(这段先按下不表)——去年大概只占2万多,涨幅惊人。中国重汽说自己新能源卖得不错,比行业还快点,估算大概是过去一两年从无到有的市场红利,但问题是,卖得再多,利润是否还像传统车那样高?这点就让我觉得值得琢磨。

中国重汽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261.6亿元同比增长7.2%,虽然销量提升但营收仍需加强,未来应抓住新能源转型机遇实现突破-有驾

你知道汽车研发的流程吗?其实就像造房子,到策划、设计、建造、验收,数据上来差不多需要2—3年时间。新能源车的研发更复杂,尤其一年里心血都用在电池和电机上,就好比我家防水层没做好,早早就漏雨。供应链这块也是玩博弈,比喻嘛,就像我去菜市场买菜,肉和菜价格一天两个样,零件供应链也一样,价格弹性大,波动快。

但明明销量在涨,为什么营收却没同步上涨?我觉得原因在于:一来,新能源车(尤其重卡)价格大跌,可能导致人民币盈利空间被压缩;二来,传统重卡利润高,转型中的折扣战给利润定下了底价。你可能会问:那是不是厂家都愿意降低售价,为市场占有率拼命?我还挺怀疑这个逻辑的——毕竟,市场背后是资金和研发的博弈。

说到竞争,别的品牌比如福田、江淮,卖得快是因为价格竞争激烈,开发成本都在压缩。我上次和一线销售聊过,他们说,客户现在最关心的是价格和续航。这话听着像买菜只看价格的心声,但其实很有代表性。你看,新能源重卡和传统车的实际差别,可能就是一个动力体验——传统车能给你感受到的那种沉稳、推背感,而新能源车呢,起步快但飘忽不定(这句话我没细想过,可能不准确)。

所以,切入点来了。你问我:为什么纯看销量,营收还落后?我觉得是价值链的重塑还未成熟。研发投入大,但短时间内还看不到利润的果实。这像我买一个高端厨具,不是价格贵就等于好用,得用上几年才能知道值不值。

中国重汽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261.6亿元同比增长7.2%,虽然销量提升但营收仍需加强,未来应抓住新能源转型机遇实现突破-有驾

对比两款车——比如吉普大G和途观,价格差不多,实操体验差异在哪?我觉得,一个硬件更扎实,另一个则是软件调校更顺畅。这点,我觉得比喻到车企的差别,其实就是:一个在做硬核,另一个在做算法优化。像新能源重卡,也是这样,一个是硬件较真,一个是在续航、快充、智能上精耕细作。

回到供应链,车辆用的电池、芯片,供应商说白了就是衣食住行的配角。怎么保证不被抢饭碗?就像你开店,货源稳不稳很关键。中国重汽的策略大概就是:占领一部分高端电池市场(估算约占整体新能源重卡30%),争取降低成本。

对了,我一直觉得,研发成本像买房,先掏钱多点,把核心地段打牢。只现在这个地段变动太快,加上政策补贴不确定,有点像房价泡沫未破。我也不知道以后新能源补贴会怎么?会不会泡沫破了,车价重新回归理性。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或许,我太低估了行业调整的难度。很多车企都在跑马圈地,但能在盈利板块站稳脚跟的,还得慢慢来。你觉得,一个企业要在新能源转型中跑赢,最大的关键在哪里?是技术?还是布署供应链?还是用户的心理接受度?这问题不轻,我心里其实有点迷糊。

中国重汽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261.6亿元同比增长7.2%,虽然销量提升但营收仍需加强,未来应抓住新能源转型机遇实现突破-有驾

临场小算一下,去年一辆重卡的生产成本(电池+零配件)大概在20万左右(估算,体感不准),价格可能卖到百万元,利润空间其实不大在10%左右。也就是说,利润不大,风险还挺大。

就算销量增长,收归账面还是个问题。难怪有人调侃:卖车赚钱,维修才是黄金地段。而且,有一个疑问:未来新能源会不会真是变革的核心,还是只是一场短暂的泡沫?

我还记得一句话:哪天充满电能跑2000公里,那才是真未来。但你说,这会实现吗?还是只是个梦想?像我这样,哪天再去买车,是不是得考虑,真的用得上这些技术?还是只是在炫耀科技?这些谜团,都像车容后面闪烁的灯光,忽明忽暗。

你看,那辆重卡在回场时的尾灯还亮着,每次踩下刹车都能听见吱啦的声音。这个细节其实很微妙——就像行业里的细节管理,差一点点就能差出几倍利润。我还真得多观察、少猜测吧。

中国重汽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261.6亿元同比增长7.2%,虽然销量提升但营收仍需加强,未来应抓住新能源转型机遇实现突破-有驾

……说到我还是想问一句:未来的路径,除了技术与价格,用户的心理变化,才是最难把握的。这点,或许才是行业能否突围的关键所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