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花枕头一包糠”,用来形容此事,颇为贴切。
君可见彼时雷君于发布盛典之上,意气风发,擘画蓝图?“Z世代之首选座驾”、“玄门科技”之语,令人闻之心旌摇曳,恨不得即刻倾囊以购。然则今朝,车主聚众维权,齐声吁求退款,此番剧情反转,较之云霄飞车,尤胜一筹。
揆诸事端之缘起,实则略带黑色幽默之况味。数位“刨根问底”之车主,疑虑彼碳纤维前舱盖之“双风道秘术”,是否名副其实。遂或以烟熏,或以拆解,终至真相大白——此物不过金漆其外,徒有其表,内里仍为寻常金属骨架。此举一出,如若捅了马蜂窝,车主群内瞬时鼎沸。
有好事者精打细算,顶配车型,落地价逾八十万,仅为购得一“贴膜”?此资费,岂非挥霍无度!尤为令人扼腕者,诸君当初咸以雷君“工科男”之名望而趋之,孰料其所为者,非为造车,实乃编剧也!
小米之应变亦可谓迅捷,旋即颁布一补偿方案。然,此方案之性质,窃以为近乎“哄稚童”之举。非则赠予两万积分,折算为现银不过两千,抑或更换回铝合金引擎盖。更令人咋舌者,小米竟云其内部试驾之车辆皆为碳纤维双风道。此言一出,无异于火上浇油,再度登临热搜榜首。
此情此景,不禁令人联想起昔日小米手机WiFi故障,官方托辞为系统瑕疵。莫非今日汽车货不对板,亦欲归咎于车主目盲耶?此等逻辑,实令人啼笑皆非。现下,部分情绪激昂之车主,已然奔赴交付中心门前,高擎横幅,其上墨字赫然:“退款!谢绝赠品!”此番景象,但思之,便觉尴尬不已。
雷军亦不能袖手旁观,深夜更博,慨叹造车之艰辛远胜于制手机。此言闻之虽令人唏嘘,然细忖之,岂非理所当然乎?上月SU7于高速公路自燃之视频犹未下架,今朝又陷虚假宣传之讼。资本市场亦以脚投票,小米股价一泻千里,传闻有投资人连夜致电问责。
盖造车与互联网,乃两个截然不同之世界。互联网崇尚“敏捷迭代”,快速试错,然汽车不然!汽车关乎安危,攸关人命,岂可如此草率?互联网公司之惯用“套路”,施之于造车,无异于玩火自焚!
实则,小米此次之铩羽,亦暴露了整个新能源车企之通病。当下之新车发布会,动辄“环球首发”,恨不得将所有高新科技堆砌其上。激光雷达欲装八枚,续航里程悉赖实验室数据。然则,车主们今亦学得精明,携分贝仪以测隔音,购OBD检测仪以查电池,甚而民间自发组织碰撞测试。
曾有高校进行一项调研,发觉逾七成之新能源车主认为车企正于“画饼充饥”。某品牌大肆鼓吹之“城市自动驾驶”,实则用之连红绿灯亦不能辨识,网络测评之倒车入库竟至撞车。此足以说明甚么?说明消费者并非愚氓,彼等自有其判断力。
究其本质,庶民所求者甚简,无非货真价实。掷重金购车,所欲者非PPT之上之“玄门科技”,乃实实在在之用料考究,做工精湛。夸夸其谈碳纤维无关紧要,要紧者,莫若行驶途中前盖不致飞脱!
此番闹剧,实为所有车企上了一课。消费者早已不吃“参数忽悠”那一套。于制造业立足,诚意远胜于任何营销辞令。雷军若欲圆其造车之梦,则应摒弃互联网之“快速迭代”思维。汽车此物,绝非系统升级便可弥补漏洞者。
症结既已明晰,当如何解之?余以为,一则车企应回归本真,精益求精,用料务必扎实,摒弃华而不实之噱头。二则,监管部门亦应加强监管力度,严惩虚假宣传之行径。末则,消费者亦应擦亮双眼,勿为天花乱坠之广告所惑。
归根结底,造车非为“割韭菜”,而为对消费者负责。冀望此次小米之“折戟”,能为整个行业敲响警钟,令诸君皆能脚踏实地地造好车,而非汲汲于如何忽悠消费者。诚如古语所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