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行业的新闻堆到我桌上,特别是那些新车发布会上的信息,真是让人难以平静。你知道吗?9月8日那天,各大品牌几乎都在拼命秀肌肉。有一辆车真的让我印象深刻——领克10 EM-P,只是因为它的价格刚刚公布:16.38万起。
我一边看车,一边在心里琢磨:这价格能拿到什么?以这个价位,能买到的基本都是插混或者纯电的次旗舰,或是品牌新款,技术硬实力都不错。对比起它同价的竞争对手,比如吉利星越L或者大众速腾L,我发现差别其实挺明显的:配置、科技感,甚至用料品质。
我记得刚才翻了下我那张‘车企研发流程’的笔记,那里写着:他家的动力系统、电子架构,往往是生命线。你看领克10 EM-P,它用的是一种差点让我好奇会不会太复杂的动力组合——1.5T发动机配P1、P3、P4的三电机。说白了,就是搞个大家伙拼最大扭矩、最大功率,像是在厨师桌上准备了几个不同的刀,组合起来切不同的菜。
它的系统最大功率折算过来,峰值大概390kW,扭矩也是,达到755牛·米,用生活比喻就是说,车子可以像一台快递公司那样,既能拉货,又能跑的猛。不过你考虑实际开起来——油耗呢?估计的话,纯电补足后,综合油耗可能在4.2L/100km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比起一些纯电车的高续航,算是还不错的黄金比例。
用我平时在车展跑的人脉与感受来讲,美中不足的是——它用那么复杂的电机布局,维护成本会不会比普通车高?我估算:如果动力系统真的像生活中的拼装厨具,偶尔出现问题,修起来手续繁琐,心里还得多打个问号。
它搭载了一个看着很科幻的激光雷达——你可以想象,就像商场里那边放了一堆灯光的安全守卫,但问题是:激光雷达和摄像头哪个更厉害?我还没细想过,但我猜:激光雷达在雨雾天,优势可能会被削弱。那是不是未来的车,只能在晴天表现好?还是我太天真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有个细节没怎么强调:它的本次上市还没有正式出交付照片,但我根据宣传资料感觉,纯电续航662公里,740公里,估计是在理想状态下测试的。实际日常,用车体验极有可能只到六百多一点,比官方数值差点心疼。这个价也算能接受。
你会问,为什么我关注这么细节?其实我一直在思考:这些新车给未来出行带来了些啥?比如说,它的科技配置,比如自研碳化硅电机,像不像我们装在手机里的最新芯片?芯片的制程和它的性能,影响的比我预想的要大。就像买电脑,配了个好显卡,玩游戏才能更稳。
这让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新技术是不是还用在还行但不爆款的车型上?我记得市面上不少车,好像是用一些最后一批成熟的技术,或者顶配用的最新芯片放在低配车上,实际上用起来,差差不多。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其实我也没太想明白:未来这条路会变得多复杂?一个车的技术堆到底是不是越多越好?还是说,技术的最优点其实在于舒服用,省心养?
我想着,刚刚聊了这么多,是不是忽略了一点:消费者在买车时,最看重的还是值不值?尤其在这个价格区间,技术虽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看,实际用车体验——座椅的包裹感、座椅配置、屏幕那块看得清不清楚、操控是不是顺畅。你说,那些看起来很高端的配置,真的是为了用,还是为了炫?我自己也有点傻。
供应链这个事,别看车企说的光鲜,实际上,像激光雷达这种高端货搞到手,也不是那么容易。心里自己盘算:零配件供应、成本控制、产能调试,像我每天早上准备的咖啡一样,繁琐。你觉得,车企真的都在用最优方案,还是只是在拼量拼科技符号?
回到刚吃饭时后座的那个朋友,他说:你别光看这些数字,我觉得用车舒服最重要。——说到这里,我忽然想到:车就像是一场日常的家务活——不太复杂,同时得耐操。你还记得小时候家里买的那台老火车,看似这都快成历史了,但那种稳的感觉,好像才是真香。
那你猜,未来是不是每台车都要虚拟驾驶辅助+炫酷屏幕两手抓?还是,我们其实更期待这个车,用到大海般的平凡里,能陪我们走很远。
反正,手头这台领克10 EM-P,虽然还在泡沫中摸索,但我相信,某天坐在后座,喝着车里备的饮料,回头看看——这辆车的价值肯定不止这些数字。它的细节,比如那只恒温冰箱、隐藏式门把手,和那块能看出未来的屏幕,都像是在告诉我:出来还是要靠用心。
不禁思忖:你的下一台车,会干嘛?是不是和我一样,既看技术,也看心头的那份舒适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