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汽车圈又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小米汽车被卷入其中,陷入了严重的信任危机。数百名小米车主联合起来,强烈要求退车,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事情的起因要从小米 SU7 Ultra 车型的两项关键配置说起。其一,价值 4.2 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在小米的官方宣传中,被描述得神乎其神,诸如 “复刻纽北原型车空气动力学设计”“双风道高效导流散热”“提升刹车散热效率 15%” 等诱人说辞,让不少车主心动不已。雷军在直播中更是强调,内部结构完全改变,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散热。然而,现实却给了车主们沉重一击。有车主用鼓风机测试,前舱盖开孔处的纸巾丝毫不动,证明风道设计并未形成有效气流;拆解后发现,其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几乎没有差别,既未连接刹车系统散热,也未增加车辆下压力,所谓的高性能配置似乎只是徒有其表。
其二,小米 SU7 Ultra 此前宣传的 1548 匹最大马力,在 4 月 30 日的 OTA 更新后,被锁定至 900 匹,车主需要在指定赛道完成圈速考核才能解锁全部马力。要知道,大马力一直是这款车的核心卖点之一,如今却突然被限制,这让车主们感觉自己花了大价钱,却买到了一个 “阉割版” 的产品。许多车主表示,购车协议中并未提前告知这一限制条款,小米的这种做法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面对车主们的质疑和愤怒,小米官方于 5 月 7 日晚间发布了《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在这份声明中,小米首次就碳纤维前舱盖问题致歉,承认此前信息表达不够清晰,并提出了补偿方案:未交付订单可免费改配铝制前舱盖,已提车用户获赠 2 万积分(约合 2000 元)。但这样的补偿方案,在车主们看来,诚意明显不足。改配铝制前舱盖需要重新排队 30 周以上,这对于已经苦苦等待提车的车主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 2 万积分与 4.2 万元的选装费用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弥补车主们的损失。更为关键的是,小米始终未承认虚假宣传,仅仅将问题归结为信息表达不清,这进一步激化了与车主之间的矛盾。
目前,已有超过 300 名车主组建了维权群,部分车主甚至委托律师团队,准备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他们要求小米给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要么实现宣传中的产品功能,要么进行无损退车,并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赔偿。
在此次退车风波之前,小米汽车其实就已经陷入了多起负面事件之中。3 月 29 日晚,一辆小米 SU7 在高速行驶中发生碰撞事故,导致 3 人不幸死亡,这起事故引发了公众对小米智驾技术安全性的强烈质疑。紧接着,小米 SU7 Ultra 的 “锁马力” 事件又将小米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一系列负面事件的叠加,使得消费者对小米汽车的信任度急剧下降,此次数百名车主要求退车,正是他们长期积累的不满情绪的集中爆发。
对于小米汽车而言,如何妥善解决此次退车风波,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成为了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这不仅关乎小米汽车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口碑,更关系到其未来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生存与发展。广大消费者也在拭目以待,看小米将如何化解这场信任危机。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热点资讯,一起持续关注事件的后续发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