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造假,智驾注水,被坑惨的车主用脚投票,电车销量骤降
280万辆。
这是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年销量。一个让全球汽车产业都为之侧目的数字。仿佛一夜之间,马路上全是绿牌车。充电桩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4S店里,销售员滔滔不绝地讲着“智能驾驶”、“OTA升级”、“电池终身质保”……语气里带着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
你信了吗?
我见过太多人,在展厅灯光下,眼神发亮。他们以为自己买的是未来。是科技平权。是环保先锋的勋章。可现实呢?现实是一地鸡毛。是续航缩水一半还多。是冬天开空调直接掉电30%。是小区物业死活不让装桩——“安全风险”。
智驾。这两个字曾被捧上神坛。
L2?L3?城市NOA?高速领航?名字越起越玄乎。宣传视频里,司机在后排睡觉,小孩在前排玩平板,车辆自动变道、避障、进出匝道,流畅得像电影特效。
可三月那场事故之后呢?三个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
然后呢?工信部发声。应急管理部警告。所有车企连夜改名。“自动驾驶”变成了“辅助驾驶”。一个词的转变,却揭开了整个行业的遮羞布——原来你们从没打算让车自己开。方向盘必须握在手里。责任永远是你的。
这不是技术进步。
是营销欺诈。
消费者被当成了小白鼠。拿命去试那些还不成熟的算法。还要签免责协议。美其名曰“内测用户”。呵。内测?拿真金白银买了车,就成了免费测试员?
再看订单。
某品牌发布会后,宣布大定10万辆。
另一家更狠,24小时破20万。
听着吓人吧?可业内人都知道,很多订单是可以全额退款的。点个“意向预订”,交500块,算一单。退了也算。重复下单也算。甚至有黄牛批量注册账号刷单。为的就是那个漂亮的数字,能在PPT上闪闪发光,能忽悠投资人,能压倒对手。
累计订单超5000万?中国市场一年才卖多少车?不到3000万辆。这些数字,已经脱离现实到荒诞的地步。
然后是贬值。
去年有人说,买某款车等于投资。转手能加价几万。真的吗?
今年呢?一年车龄,二手价直接打六折。有人想卖车换油车,平台估价比预期低了整整八万。打电话问客服。对方轻飘飘一句:“市场行情变了。”
变了?
还是从一开始就在画饼?
还有那个“终身质保”。
听起来很美。对吧?
结果呢?电池衰减超20%可免费更换?好啊。等你真去申请,人家拿出厚厚一叠使用条款——你过去一年有三次充电超过90%。有一次放电低于10%。有一次连续快充超过两小时。不符合条件。不给换。
你说我每天都小心翼翼按标准来?谁家开车是照着手册过日子的?
更离谱的是,真有车主符合标准了。说可以换。但只换电芯。人工费、拆装费、检测费……加起来三万八。
终身质保?
保的是企业利润。不是你的权益。
于是,终于有人醒悟了。
用脚投票。
九月第一周数据出来了。
触目惊心。
新势力九强,八家销量环比暴跌。跌幅超20%是常态。最高接近腰斩。十五大电车品牌,十四家下滑。只剩一家微跌2.9%——可能只是还没轮到它崩。
为什么?
因为信任崩塌了。
曾经那些被吹上天的“颠覆性创新”,现在一个个露出马脚。智驾不行。续航虚标。质保扯皮。服务跟不上。补能焦虑依旧。二手车没人接盘。甚至连车机卡顿、黑屏这种基础问题都没解决。
而燃油车呢?
技术成熟。维修便宜。加油五分钟满血复活。全国随便跑。
贬值?是贬。但规律透明。十年老车还能卖两万。电车?五年可能就值五千。还得求人收。
我采访过一位车主。
他换了三年电车,最近换回汉兰达。
他说:“以前觉得油车土。现在觉得踏实。不用算里程。不用找桩。不用看APP等排队。不用担心里程突然跳水。开车嘛……本该这么简单。”
是啊。
开车。本该这么简单。
可我们被灌输了太多复杂的概念。生态闭环。软件定义汽车。第三空间。以至于忘了,车首先是交通工具。不是手机。不是电脑。更不是期货。
当一家车企把PPT当成产品说明书。
当一场发布会比电影首映还像大片。
当用户成了“信徒”而非“客户”。
危险就已经埋下。
现在,报应来了。
市场开始清算。
不是电车不好。
是某些电车企业太坏。
它们透支了整个行业的信用。让真正想做好产品的公司也被连累。让消费者一听到“新势力”三个字就皱眉。让原本属于技术迭代的进程,变成了一场信任灾难。
未来会好吗?
也许。
但前提是,有人愿意说实话。
不再吹牛。
不再造假。
不再把用户当韭菜割。
否则,再多的融资。再炫的技术。再酷的设计。都是空中楼阁。
风一吹,就散了。
你看,销量不会撒谎。
47.9%的环比跌幅。
比任何公关稿都有说服力。
这不只是数字下滑。
是人心散了。
而重建信任。
比造一辆车难一万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