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全球化2.0:为什么博世、电装集体拥抱地平线?

智驾全球化2.0:为什么博世、电装集体拥抱地平线?-有驾

【摘要】汽车产业百年的齿轮正在咬合中国智驾。

2024年开始,包括博世、大陆、安波福在内的一众国际Tier1纷纷开始加码中国市场。今年上海车展,博世与电装两大国际巨头转身拥抱地平线。

智能化转型正在成为全球汽车供应链的真命题。

无论是外资入华还是中国车企出海,分工合作将再次成为最优解。

以下为正文:

2024下半年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现象:包括博世、大陆、安波福在内的一众国际Tier1纷纷开始释放信号——拥抱中国市场。

同一时间,芯流汽车曾独家获悉,博世在全球裁员背景下,反而对中国汽车市场给予了更高的重视,不仅不会缩减,还多次强调要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力度。

彼时,国内智驾市场激战正酣,还来不及思考外资入华的新变化。大多数外资也还处于观望和积蓄实力的阶段,从今年初的一系列动作看,巨头们的体系化作战已经正式打响。

4月底上海车展,两家国际Tier1博世、电装做了一个相同的决定:选择国产Tier2地平线作为中国智能化转型的首选合作伙伴。

博世宣布新一代面向全球市场的多功能摄像头选择基于征程6B打造,此前该套方案采用的芯片是ME;电装宣布正在基于征程方案推进组合辅助驾驶研发和落地,该方案覆盖城区功能,此前电装已基于征程3有项目落地。

在这个外资厂商想进来,国产车企想出去的节点,博世、电装选择中国伙伴背后的方法论,正在给智驾供应链带来一个新故事。

01

等不及的国际Tier1

外资Tier1想要加深在华地位,今年是最好时机,也接近最后时机。

不同于海外市场更加缓慢的智驾发展曲线,中国市场的智驾基础、智驾接受度都在指数级跃迁。

2020年开始,国产车规芯片才开始密集上车打开声量,今年刚进入第五年,智驾关键词已经一路从自动泊车、高速NOA狂飙至城区NOA和端到端,热点一年一换。

而比亚迪打响的全民智驾口号,则再次把消费者的接受度拉到了一个新高潮。在C端看来,今明两年选车,汽车智能化应该成为标配,类似手机市场换机潮,今年的市场走到了一波换车/买车潮。

智驾全球化2.0:为什么博世、电装集体拥抱地平线?-有驾

此时发力,再好不过,而且要快,快到产品能一战出彩。

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外资Tier1们普遍要借一份力。

此前,外资Tier1的优势普遍在于硬件能力,而国产智驾厂商不少脱胎于最浓厚的互联网算法背景,对于智驾算法,以及芯片与算法的深度适配要更加熟练,或者说发育更快,后者相对更能满足国内车企的智驾需求。

想要赶上今年的全民智驾节点,再重新做本地化研发验证显然是来不及的,快人一步找到成熟的供应链伙伴才是最优解,“分工模式”也是海外百年汽车产业史上最熟悉的打法。

从事实上看,博世与电装两家已经选择了地平线。

实际上,对于全球顶级Tier1而言,选择一个有意向的中国合作伙伴并不难,国内同赛道、有客户的智驾厂商并不止地平线一家,但最快赋能中国车企、效果最稳定、结果最可控的大概率只有地平线。

以博世为例,前几年在中国市场不乏智驾伙伴,但被当成的主要角色还是一家“具有稳定营收贡献”的外资客户,并没有造成太多体系化声量。这种合作模式,远不是今年的博世想要的效果。

而地平线是国内市场客户最多、生态最全的智驾科技公司,截至目前,地平线出货已经超过了800万套,量产上市车型超过200个,量产定点车型超过310个。

与此同时,本次各大国际Tier-1争相合作的地平线征程6系列产品自发布之初就定位“全阶覆盖,灵活适配”。从10+TOPS到560TOPS都有产品铺垫,能解决从高速NOA向城区复杂场景甚至于后续端到端的几乎所有需求。

一方面,征程6系列集成BPU、CPU、GPU、MCU等丰富计算资源,单颗满足智驾系统全栈计算任务,大幅度降低系统集成与部署难度。另一方面,其全系搭载BPU®纳什,原生支持大参数Transformer算法,能够高效支持端到端与交互式博弈等先进智驾算法部署。

以上特点,既满足了博世、电装当前巩固中国市场地位的需求,又为后续加码高阶智驾车型打下了基础。

这种成绩无疑能让外资Tier1吃下一颗定心丸。

此外,地平线的生态最开放,给自己的定位也是Tier2,这种合作模式更符合外资Tier1一以贯之的基因。

博世、大陆、四维图新、福瑞泰克、轻舟智航、鉴智机器人、易航智能等头部软硬件厂商都已经加入了地平线的生态圈,每一家在国内市场起量期都有地平线参与的拳头产品,现在单打独斗也依旧表现亮眼。

这种模式,确保了市场进入速度,也给了每一家伙伴自己发挥的空间,在外资Tier1集体入华的背景下,每一家厂商都很难绕过地平线。

02

为出海埋下基础

与国际Tier1入华类似,中国车企出海也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大趋势。

但显然海外汽车市场对智驾准入的接受度没有国内这么高,本地化也相对更困难。

因此,出海1.0时代,大家的普遍做法是自建分公司/工厂加上拿几个最重要的国际认证证书,但拿到这些显然还不够,随着智驾功能更加复杂,安全认证、数据主权等问题开始大幅加大工作量,只靠老办法实现体系化出海现阶段是不太现实的。

国际Tier1也很清楚,中国智驾想要出海,完全可以凭借自家已有的客户积累和合规经验,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是最好的。

而且,国际车企对本土百年Tier1巨头的资质是高度认可的,唯一的需求就是尽快赋能自家的智能化转型,除了特斯拉的自研智驾,海外很难找出中国市场这样迭代飞快、干劲十足的智驾供应商。

中国智驾公司具有技术代差的智驾经验刚好能够填补这个空白。

本次博世、电装与地平线加深的合作,也同时反映了服务海外车企的信号,两家都在有意识与地平线绑定出海体系。

如博世基于征程6E/M的纵横辅助驾驶升级版,预计将在2025年底部署端到端算法,首个海外项目计划于2026年第一季度量产,标志征程6系列正式助力博世纵横辅助驾驶进军全球市场。

此外,博世基于征程6B打造的新一代面向全球市场的多功能摄像头也已经拿下了全球知名车企的定点。

智驾全球化2.0:为什么博世、电装集体拥抱地平线?-有驾

2025上海国际车展地平线展台

博世展出基于地平线征程6系列打造的辅助驾驶产品

电装方面,其此次与地平线合作旨在深化本土协作。值得一提的是,电装此前曾是丰田汽车工业株式会社的零部件工厂之一,且丰田仍然是电装的最大股东也是最大客户。因此地平线与电装的合作大概率落地在丰田国内或海外车型上。

此外,电装同时也具有全球网络,未来二者预计也将拓展海外智能化市场,地平线也极有可能继续帮助电装将在中国打磨好的辅助驾驶技术带向海外。

至于为什么带着地平线出海,与地平线的定位也有较大关系。纯芯片商与纯方案商可能都不是现阶段国际车企选择的重心,英伟达、高通都在发力,博世也已经重资本布局智驾。

地平线的独特优势在于是中国做的最成熟的软硬全栈厂商,芯片和算法的适配能力、理解能力更强,这是海外供应链稀缺的部分,无论中国车企出海,还是国际车企选择供应商,地平线都能扮演关键角色。

率先与这样一家公司构建出海体系,是个更省力、更有把握的决策。

03

兜兜转转,回到了分工

此前,芯流汽车在与多位智驾供应链高管、主机厂智驾团队负责人沟通后,曾有过一个判断,中国市场2025年的智驾平权浪潮或许会被定义为分工协作的觉醒时刻。

这一观点在今年进一步被印证。

后续的国内汽车市场,吸纳了国际Tier1与国内资深智驾公司的打包方案,出海也将有一键式组合方案可供选择。这一背景下,再去思考此前的“自研热”,就会有新的考量。

当然,部分品牌出于差异化或者安全考量,还是会有一部分自研,但大部分功能还是会交给分工。

尽管此前有不少车企都在对标特斯拉,但超越特斯拉并不一定要成为特斯拉。精细化的分工是一个被各个产业验证成熟的合作模式。

对此,地平线创始人余凯曾有过一个判断,20%自研与80%合作将成为智驾赛道的稳态与终局。

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吴永桥则透露,主机厂自研中阶智驾需投入20亿元搭建数据闭环和工具链,但博世的模块化方案可将单套系统成本压至3000元,并支持即插即用。

中国的车企其实最开放,也最听劝。

当年长安UNI-T给刚刚起量的地平线第一次机会,每一个成功案例、爆款车型背后,都有一个敢为人先的合作案例。

如今全场景辅助驾驶领域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头部玩家主导走势已初步形成,市场窗口期缩短。无论是自研还是合作,跟上技术演进的速度才是最重要的。无论自研还是第三方合作都只是招式,“以高打低、以快打慢”才能跟上技术进步和时代更迭。

04

尾声

数十年前,中国车企通过拆解海外标杆车型学习发动机制造工艺,时至今日,国际巨头车企开始寻求中国智驾公司带来转型帮助。

历史是一个环,剧本相似,主角不同。当汽车产业的需求到来,无所谓百年博世还是十年地平线,能最快适配车企需求,才是良性发展。

汽车产业的魅力恰在于此,包容开放,想象力十足,又要精细到每一个齿轮的转动。

智驾全球化2.0,正在走向一个更多元的合作时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