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一座停工厂,8.9亿接手改造背后:东北出租车司机跑出来的0.19元真账本
贵阳街头跑了2万辆出租车,用的都是甲醇。司机们私底下算账,一个月能省2700块,这可不是小数目。王师傅在沈阳开了十几年出租,换车之前犹豫过,毕竟新技术谁心里都没底。结果跑下来发现,一公里成本1毛9,油车要6毛,就算充电也得3毛左右。这笔账摆在那儿,比啥都有说服力。
加一次醇3分钟,能跑500公里,冬天零下30度打火没问题。东北这天气,电车趴窝的事儿见得多了,甲醇车倒是扛得住。辽宁本地甲醇产能充足,改造加油站也不算太麻烦,今年说是要弄50座加醇站出来。
产能这事儿,现在有点微妙。10月份某个新能源品牌卖了12.7万辆,比去年翻倍还多。听说几个工厂都在加班,台州、宝鸡那边的产线本来还得兼顾传统燃油车,现在排产表已经排到后头去了。工人两班倒都有点顶不住,湘潭那边技改完产能从30万提到50万,还是紧巴巴的。
这时候沈阳有座闲置工厂进入了视野。原来年产能30万辆,去年2月就停了,今年5月当地国资委掏了8个多亿接手。为啥选沈阳?一来那边汽车产业链现成的,供应商都在,省了不少事;二来东北甲醇资源丰富,改造成本相对可控。比起从零开始砸钱建新厂,盘活现有资产,这个思路或许更实际一些。
去年有人说过,行业产能已经严重过剩了。现在看,新建工厂确实不如整合存量资源来得划算。收购闲置产能、跨品牌共享产线,这种玩法跟前几年动辄几十亿投资建厂的思路,完全是两码事。
市面上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定价,多少也能看出点门道。A0级纯电小车6万8起步,后驱配置,电动尾门都给配上了,尺寸还比同级对手大。中大型SUV卖17万,六座布局,上市一个月交付破万。这种打法,把不少原有的价格体系搅和得够呛。
前段时间去4S店转了转,碰见几个年轻人在看车。其中一个小伙子直接冲着后驱来的,他说以前后驱车怎么也得十几二十万,现在几万块就能体验到,这钱花得值。销售在旁边也不多说什么,就让试驾,一圈下来基本就定了。
出海这块儿,动作也不小。英国市场推的一款车,顶配加补贴折合20万出头人民币,比当地同类产品便宜三成。这价格策略,让人想起当年日系车打入欧美时的路数——先用性价比站稳脚跟。不过现在做这事儿,更多可能是在测试全球供应链的承受能力。
油电共线生产,调度起来确实麻烦。有些基地既要生产插混车型,又得兼顾燃油车,效率打了折扣。听说有几个厂子已经启用双班制,但老旧产线改造空间有限,短期内很难彻底解决问题。有人在考虑借用国内外其他闲置产能,包括一些合作工厂的资源。
沈阳那座工厂改造能不能按计划完成,新增产能什么时候释放,现在还不好说。但王师傅那笔账已经摆在那儿了——当每公里成本能压到1毛9的时候,很多看起来理所当然的商业逻辑,可能都得重新掂量掂量。
跑了这么多年车,见过不少风口。但这一次感觉不太一样,因为那些真正在乎油费、养车成本的普通人,已经开始用钱包说话了。剩下的事儿,就看市场怎么走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