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军直言不讳,中国电车缺核心优势,国产车质量难敌日系

最近,就在咱们国家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一片红火,大伙儿都沉浸在国货崛起、赶超世界的兴奋劲儿里的时候,长城汽车的老板魏建军,突然讲了几句特别不中听的大实话,一下子就像往滚烫的油锅里泼了一瓢冷水,让整个行业都炸开了锅。

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说他认为咱们中国的电动车,除了生产规模大、产业链齐全之外,没掌握多少真正核心的看家本领,而且在整车质量和耐用性上,跟老牌的日系车比起来,差距还相当明显。

这话一出来,可真是捅了马蜂窝。

魏建军直言不讳,中国电车缺核心优势,国产车质量难敌日系-有驾

有人觉得这是危言耸听,长他人志气;也有人觉得是难得的清醒,是行业里急需的쓴소리。

那么,这盆冷水究竟是胡说八道,还是切中了要害?

咱们今天就放下情绪,像聊家常一样,好好琢磨琢磨这背后的门道。

首先,咱们聊聊那个最扎心的问题:核心技术。

我们总说中国新能源车实现了“弯道超车”,销量和市场占有率确实是全球第一,这成绩单谁看了都得竖大拇指。

但这就像咱们开了一家全世界生意最好的餐馆,每天客满盈门,但魏建军的疑问是,这家餐馆的招牌菜,那个秘制酱料的配方,到底是不是我们自己原创的?

就拿电动车最关键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来说,情况确实有点复杂。

先说电池,我们的宁德时代、比亚迪,在产能和市场份额上绝对是世界霸主,把日韩的对手都甩在了身后。

但这更像是我们把电池的生产制造工艺做到了极致,能用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造出最多的电池。

魏建军直言不讳,中国电车缺核心优势,国产车质量难敌日系-有驾

可电池技术本身的基础原理和最早的商业化应用,确实是美国、日本的企业先走一步。

我们更像是一个极其出色的“产业化大师”,把别人发明的技术,做成了最大规模、最具性价比的商品。

这当然是了不起的成就,也是我们的巨大优势,但隐患在于,如果我们不能在下一代电池技术,比如现在大家都在研究的固-state battery上抢占先机,那么我们这个“全球最大电池厂”的地位,会不会在未来受到挑战?

再看电机和电控,这相当于电动车的“心脏”和“大脑”。

国产电动车百公里加速一个比一个快,车里的屏幕一块比一块大,智能化体验做得非常棒。

但是,驱动这一切高效运转的,是那些小小的芯片和复杂的控制系统。

在一些高性能的功率半导体、高精度的控制芯片领域,我们确实还比较依赖进口。

这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内功(软件算法)练得再好,也需要一把趁手的神兵利器(硬件芯片)。

如果这把兵器是向别人借的,平时用着没问题,可万一哪天人家不借了,或者只给你一把钝刀,那你的武功就要大打折扣。

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卡脖子”问题,它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悬在我们头顶的一把剑,提醒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表面的繁华,必须把核心的“兵器谱”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魏建军直言不讳,中国电车缺核心优势,国产车质量难敌日系-有驾

聊完了高科技,我们再来说说一个更接地气、跟每个车主都息息相关的话题:质量和耐用性。

魏建军敢公开说“国产车质量不如日系车”,这勇气确实不小,因为这直接触动了很多人的民族自豪感。

但我们先别急着反驳,冷静下来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或者在长辈们的观念里,是不是确实还存在这样的印象?

为什么一辆开了十几年、跑了二三十万公里的老丰田、老本田,除了正常保养,发动机和变速箱还很顺畅,而有些国产车可能开个七八年、十来万公里,就开始出现各种小毛病?

这背后反映的,其实是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是耐用性,一个是品控。

耐用性是需要时间来验证的。

日本的汽车工业发展了将近一个世纪,他们在一代代产品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数据,知道哪个地方的用料要更扎实,哪个零件的设计要留足余量,这些都是在漫长的时间里“熬”出来的。

我们的汽车工业虽然发展神速,但毕竟年轻,很多车型才更新了两三代,对于车辆在极端环境下、在长年累月使用后的表现,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积累和验证。

这直接影响到了二手车的保值率。

魏建军直言不讳,中国电车缺核心优势,国产车质量难敌日系-有驾

为什么同样是开了三年的SUV,一辆汉兰达可能还能卖出原价的六成多,而同级别的国产车可能连一半都卖不到?

二手车市场是最现实的,它反映了大多数消费者对一个品牌、一款车长期可靠性的普遍预期。

另一个是品控,也就是质量控制的水平。

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处处都能感受到。

它可能体现在车门缝隙的均匀度,内饰按钮的阻尼感,或者是一个小小的零部件故障率上。

原文里提到一个例子,同样一个供应商提供的车身稳定系统芯片,装在日系车上和国产车上,最后的故障率可能会有差别。

这不是说我们的工程师不想把车造好,而是因为造车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考验的不仅是主机厂本身,更是背后成千上万家供应商组成的整个产业链的成熟度。

从一颗螺丝钉的强度,到一块钢板的冲压精度,再到一套软件系统的稳定性,环环相扣,一个环节薄弱,就可能影响整车的最终品质。

要建立起像丰田、本田那样成熟稳定、高标准的供应链体系,真的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那么,魏建军在这样一个高光时刻,站出来说这些“丧气话”,他到底图什么呢?

魏建军直言不讳,中国电车缺核心优势,国产车质量难敌日系-有驾

其实,这更像是一种“居安思危”的呐喊。

他不是在贬低同行,更像是在提醒整个行业,包括他自己的长城汽车,不要被眼前的销量和掌声冲昏了头脑。

你看长城自己,一边说着我们技术有差距,一边每年拿出上百亿的真金白银投入到技术研发中去,搞出了自己的混动技术,跟行业老大比亚迪正面竞争。

当别的品牌在开发布会、讲故事的时候,长城在搞公开的碰撞测试,把安全这个最基础、最实在的东西拿出来给所有人看。

这说明,他深刻地知道,要想真正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尊重,最终还是要回到技术和品质这些最根本的问题上来。

当然,长城自己也并非完美,像之前欧拉品牌发生的“换芯门”事件,也说明了即便是这位行业“吹哨人”,在提升品质的道路上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把车造好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说到底,魏建军的这番话,揭示了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的一个两难选择:我们是要追求短期的规模和速度,还是要沉下心来,像跑一场马拉松一样,扎扎实实地补齐在核心技术和基础制造工艺上的短板?

我们现在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但整个行业的利润率却远低于丰田这样的国际巨头。

这意味着我们卖了很多车,但挣的都是辛苦钱。

这种“薄利多销”的模式虽然能快速占领市场,但长远来看,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溢价能力,就很难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因此,魏建军的“唱衰”,其实是一种善意的提醒,是想在大家一路狂奔的时候,帮忙踩一脚刹车,看清楚前方的路。

因为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找到前进的方向,才能让中国汽车工业从“大”真正走向“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