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咱们国家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可以说是发展得红红火火,马路上绿牌子的车越来越多,很多人家里也都添置了电动车。
这本来是件大好事,说明咱们自己的汽车工业进步了,技术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但是,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伴随着这股热潮,一些让人觉得不太舒服,甚至有点想不通的事情也跟着来了。
很多车主花了二三十万,甚至更多的钱,把一辆崭新的新能源车开回家,心里却总感觉有点不踏实,好像这辆车并不完全是自己的。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咱们先从一些具体的现象说起。
比如说,你买了一辆高配车型,宣传册上写着有座椅加热功能。
结果到了冬天,你想打开暖暖身子,中控屏幕上却弹出一个提示:对不起,此功能需要付费订阅,每月几十块。
这就让人纳闷了,我买车的时候,硬件明明就已经装在车里了,钱也付了,怎么用一下自己车上的东西还要另外再交钱?
这就好比你买了一套精装修的房子,住进去发现,想开灯要按次付费,想用抽油烟机得办个包年会员,这道理上说不通啊。
类似的事情还有不少,有的车想激活更强的四驱性能,得额外付费;有的车甚至连智能刹车这种关乎安全的功能,都得先加入会员才能完全开启。
这些操作,总让人感觉车企的格局有点小,吃相不太好看。
除了这些软件上的付费项目,在硬件维修和保养方面,一些车企的做法也让车主们感到头痛。
以前我们开燃油车,车子出了点小毛病,随便找个信得过的修理厂就能解决,价格透明,选择也多。
可现在,一些新能源车企好像生怕你到外面去修车。
他们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给你设置障碍,比如用一些非常规的螺栓,让外面的师傅没有合适的工具;或者给电池系统上个锁,只有官方的设备才能解锁检测;甚至把一个简单的大灯都设计得极难拆卸。
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逼着你,哪怕是换个小零件,也必须回到他们指定的售后服务中心,也就是大家常说的“4S店”。
而且他们还会明确告诉你,只要你在外面动过车,哪怕只是换了个轮胎,车辆的质保就立刻失效。
这么一来,车主就完全被拿捏住了,维修保养的时间、价格,全都由厂家说了算,一点议价的空间都没有。
花几十万买来的车,最后发现自己只有使用权,却没有完整的支配权,这种感觉确实让人心里不舒服。
那么,为什么这些本来应该把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的造-车新势力,会做出这些让人反感的行为呢?
其实,这背后反映出的是整个行业异常激烈的竞争,甚至可以说是残酷的“内卷”。
你看,从2024年开始,国内新能源车市场的价格战就打得不可开交。
一家龙头企业率先把一款主销车型的价格降到了8万元以内,喊出了“电比油低”的口号,这一下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所有车企都被卷了进来。
今天你降价一万,明天我就敢降价两万,还送各种权益。
价格战打到最后,很多车企卖一辆车根本不赚钱,甚至是在亏钱卖。
根据公开的财报数据,不少造车新势力至今仍处于巨额亏损状态,每卖一辆车就要亏损好几万甚至十几万元。
在这样巨大的生存压力下,企业就必须想办法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怎么降成本呢?
在你看得见的地方,比如车里的屏幕要大,座椅要舒服,要有冰箱彩电大沙发,这些都给你配上,因为这些是吸引你买车的关键。
但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就开始动脑筋了。
比如说,把原本应该用料扎实的铝合金悬架,换成成本更低的冲压钢板悬架,也就是大家戏称的“筷子悬架”。
这种做法虽然省了钱,但却牺牲了车辆的安全性和耐用性,近段时间网上频繁爆出的新车行驶中断轴的事故,很大程度上就和这种减配有关。
这种行为,无异于拿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开玩笑。
降完成本,就要想办法增加收入。
既然卖车本身不赚钱,那就得从后续的服务和软件上把钱赚回来。
于是,前面提到的各种付费订阅功能就应运而生了。
这套玩法,其实是很多互联网公司的老套路了。
回想一下前几年的网约车、共享单车、外卖平台,一开始都是疯狂烧钱补贴,用极低的价格吸引你使用,把竞争对手都挤垮。
等到市场上只剩下一两家独大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慢慢涨价,把之前补贴出去的钱,再从用户身上一点一点地赚回来。
现在,一些造车新势力显然也想复制这条路。
他们希望通过前期的价格战和资本运作,先把市场份额抢下来,拖垮实力不济的对手,形成事实上的垄断,然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地享受市场红利了。
甚至有些企业为了在资本市场拿到更多的投资,不惜伪造销量数据,搞出了所谓的“0公里二手车”,也就是把大批新车直接卖给经销商,在账面上做出漂亮的销售数据,以此来抬高股价。
但是,汽车制造业和互联网平台毕竟有本质的区别。
互联网平台的用户黏性很强,换一个平台的成本很高。
但汽车不一样,它是一个关系到身家性命的交通工具,安全、可靠、耐用是消费者最基本的需求。
一个品牌如果为了眼前的利益,在产品质量上偷工减料,在售后服务上处处算计消费者,那么它失去的将是用户最宝贵的信任。
这种信任一旦崩塌,再想建立起来就难了。
我们国家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好不容易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了一点领先优势和良好口碑,如果被这些急功近利、不择手段的企业搅乱了市场,那将是整个行业的悲哀。
说到底,这种“内卷”现象的根源在于生产能力超前了,而我们国内市场的整体消费能力还没能完全跟上。
企业生产了太多的车,但有能力买车的家庭就那么多,为了争夺有限的客户,只能拼价格。
这条路往下走,必然会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和服务缩水,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的利益和行业的未来。
要解决这个问题,光靠把车卖到国外去,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现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很多国家已经开始对我们的产品设置关税壁垒了。
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要着眼于我们国内这个庞大的市场。
我们需要想办法提高普通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敢于消费。
同时,也要规范企业的工作制度,让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去享受生活,去开车旅游,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当一个国家的民众都富裕起来,有能力为高质量、好服务的产品买单时,企业自然就会把精力从打价格战,转移到踏踏实实搞技术研发、提升产品质量上来。
这虽然是一条更长远、更艰难的路,但却是让我们的汽车工业,乃至整个中国制造业走向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