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增长125%、亏损收窄63%,这份亮眼财报为何仍让小鹏股价下跌?"
当小鹏汽车公布2025年Q2财报时,这个数字游戏让投资者既兴奋又困惑。
新能源汽车行业正站在一个微妙的十字路口,每一个财务数据都在诉说着这个行业正在经历的蜕变与阵痛。
翻开小鹏汽车的第二季度成绩单,映入眼帘的是一串令人振奋的数字:
182.7亿元的总收入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25.3%;
净亏损从去年同期的12.8亿元收窄至4.8亿元,降幅高达63%;
毛利率提升至17.3%,现金储备达到475.7亿元。
这些数据似乎都在向市场传递一个信号:新能源车企正在加速奔向盈利拐点。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同样值得关注。
虽然亏损收窄,但小鹏仍处于"烧钱"状态;
研发和营销开支同比分别增长50.4%和37.7%,显示出企业仍需持续投入;
最引人关注的是,Q3营收和交付量指引低于市场预期,这直接导致了财报公布后股价近3%的下跌。
深入分析小鹏的盈利改善,我们发现这背后是一场悄然而至的"效率革命"。
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14%提升至17.3%,汽车毛利率更是大幅上升7.9个百分点至14.3%。
这意味着小鹏在原材料成本控制、生产效率提升和产品结构优化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与此同时,小鹏的"烧钱效率"显著提升。
同样是亏损,去年每亏损1元换来约14元的营收增长,而今年这个数字提升到了约38元。
这种效率的提升比单纯的数据增长更能反映企业经营质量的改善,也是行业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尽管数据向好,但市场对小鹏乃至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能否真正迎来盈利拐点仍持谨慎态度。
首当其冲的是Q3指引不及预期,这表明行业增长可能面临阶段性瓶颈。
其次,475.7亿元的现金储备看似充足,但对照当前的研发投入和扩张计划,这个安全垫并不像表面那么厚实。
更关键的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处于技术迭代的关键期。
小鹏新发布的G7车型表现将是检验其技术升级成果的试金石,而大众集团的合作能否带来实质性利好也有待观察。
这些因素都决定了所谓的"盈利拐点"可能不会一蹴而就,而是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当特斯拉在中国市场掀起价格战时,当传统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时,小鹏们的这份成绩单既展现了新生力量的活力,也暴露出成长中的烦恼。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技术和产品竞争,升级为包含效率、管理和资本运作能力的全方位比拼。
或许正如某位投资人所言:"在这个行业,活下来比活得好更重要,而活得久才能最终活得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