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家车企的IPO被整个产业圈屏,我们究竟在期待什么?是又一个“造富神话”的诞生,还是中国制造业真正走向资本与技术双重成熟的标志?2024年夏末,奇瑞控股集团旗下核心整车板块——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这场被业内称为“香江里程碑”的IPO,像一面高倍显微镜,把这家“老自主”车企三十多年来的挣扎、突围与野心,赤裸裸地摊开在聚光灯下。
这不再是一场简单的融资路演,而是一次迟到了二十年的“成人礼”。不同于新势力们靠PPT和愿景讲故事,奇瑞的招股书里写满了发动机型号、研发费用占比、出口量增长率这些硬核数据。它不是从零开始的创业公司,而是带着近500万辆累计销量、连续21年出口第一、年研发投入超100亿的“课代表”身份,走进资本市场考场的。可问题也正藏在这里:一个早已“成年”的企业,为何现在才补上IPO这一课?它的“成年”证明,能否被投资者真正认可?
翻开奇瑞的履历,光鲜与阴影始终如影随形。明处,是它用“技术立企”四个字,在合资品牌围剿中杀出一条血路。从最早的ACTECO发动机,到如今的鲲鹏动力、火星架构、iCAR生态,再到全栈自研的智舱智驾系统,奇瑞的研发投入常年占营收比重超6%,远超行业平均水平。2023年,其研发投入高达152亿元,比很多新势力三年的烧钱总额还多。更惊人的是出口成绩单:2023年出口汽车93万辆,占全国出口总量近三分之一,沙特、俄罗斯、巴西街头随处可见悬挂“Chery”车标的SUV。它用实打实的海外销量,证明了中国品牌也能在全球市场赢得尊重。
可暗处的裂痕同样清晰。在国内市场,奇瑞始终没能摆脱“技术宅”的标签。消费者认可它的“皮实耐造”,却难言品牌溢价。瑞虎8卖得不错,但和汉兰达比,谁更有面子?星途星纪元ET性能参数拉满,但终端交付慢、渠道少,用户吐槽“订车像抽签”。一位老销售朋友曾跟我吐槽:“客户来店里,问的不是‘这车多聪明’,而是‘这车算不算一线品牌’。”品牌力的短板,让奇瑞在国内陷入“高销量、低利润”的怪圈。2023年,集团营收约1500亿,但整车业务净利润率不足3%,远低于比亚迪的7%以上。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它到底是一家传统车企,还是科技公司?招股书里,奇瑞极力强调“全球化科技公司”定位,可投资者看到的,依然是以燃油车为基础、混动为过渡、纯电尚在爬坡的复杂产品矩阵。它的电动化转型比比亚迪慢了整整一代,iCAR品牌虽主打年轻科技,但首款车交付延期、营销声量不足,未能复制“仰望”或“问界”的爆款路径。当资本市场已习惯用“软件定义汽车”“用户生态”来估值时,奇瑞的“发动机情结”会不会成为估值天花板?
这引出一个尖锐的反问:如果奇瑞早十年上市,结局会不会不同?2014年,奇瑞曾计划整体上市,最终因“时机不成熟”搁浅。那时,它还在与捷豹路虎合资的蜜月期,燃油车市场如日中天。如今回看,那或许是传统车企资本化的最后窗口。错过之后,便是新势力狂飙、特斯拉颠覆、智能化浪潮席卷。今天的IPO,更像是在新规则下,用旧躯体重走长征路。它的“成人礼”办得再隆重,也难掩一丝“补课”的仓促感。
但换个角度看,这份“晚到”或许也是幸事。当资本退潮、新势力纷纷求生,奇瑞却靠着燃油车基本盘和出口红利,活得相对稳健。它没有烧钱换市场的焦虑,也不必为季度交付量发愁。这种“慢半拍”的节奏,反而让它在技术储备上更扎实。比如它的C-DM混动系统,不追求极致性能,而强调可靠性与全温域适应性,正因如此,在中东、东欧等极端气候地区反而大受欢迎。这提醒我们:全球市场并非只有“智能化”一条赛道,耐用、实用、高性价比,同样是硬通货。
所以,这场IPO真正的意义,或许不在于融到多少钱,而在于它能否重塑市场对“中国车企价值”的认知。我们习惯用“蔚小理”的故事衡量创新,用“比亚迪”的神话定义成功,却忽略了还有一条路:不靠资本催熟,不靠概念造势,而是靠一代代工程师在试验台前熬出来的技术积累,在海外一城一池打下来的口碑江山。奇瑞的“明”,是技术的厚度;它的“暗”,是品牌与资本的错位。而这场港股之旅,正是要尝试缝合这两道裂痕。
未来会怎样?一个可能的情景是:港股投资者会给奇瑞一个“出口冠军”的估值,但不会轻易接受它“科技公司”的自我定义。它的股价或许不会像新势力那样暴涨,但也会比传统车企获得更多溢价。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如果奇瑞能借此打通资本通道,加速电动化与智能化投入,或许真能走出一条“非典型”中国车企全球化路径——不是靠低价倾销,而是靠技术适配与本地化运营,成为真正的“全球主流品牌”。
只是,当我们为这场“成人礼”鼓掌时,也不妨自问:下一个奇瑞,还会等二十年吗?当技术迭代以月为单位,当品牌建设再难“慢工出细活”,中国制造业的“成年”门槛,是否已经悄然改写?或许,真正的里程碑,不在于敲钟那一刻的掌声,而在于一家企业能否在资本、技术与时代的三重浪潮中,始终握紧自己的方向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