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巢湖汽配厂到全球第一省,安徽做对了什么
超广东6万辆:第一汽车大省易主背后
“淮军”返乡:安徽汽车登顶的人才暗线
汽车第一省换人:安徽赢在哪输在哪?
149.95万辆!这个数字让2025年上半年的中国汽车产业版图重新洗牌。安徽以领先广东近6万辆的优势,首次问鼎全国汽车产量榜首。从曾经的“中等生”到如今的“领跑者”,安徽的登顶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产业密码?深入挖掘后发现,产业链韧性、人才反哺与战略定力,正是这场逆袭的核心驱动力。
回溯安徽汽车产业的崛起,一个关键节点是2016年江淮汽车与蔚来的代工合作。当时面临产能过剩压力的传统车企,与急需生产资质的新势力一拍即合。时任江淮董事长安进曾坦言:“合作不仅解决产能闲置问题,更是传统车企转型的突破口。”这种双向奔赴,成为安徽切入新能源赛道的起跑枪。
但真正的底气来自数十年积累。1964年巢湖汽配厂生产出安徽首辆卡车;1999年芜湖奇瑞在旧砖瓦厂房里造出第一台轿车;合肥工业大学实验室同年诞生我国首辆纯电概念车。如今,这条产业链已长成参天大树——从车规级芯片到动力电池,从智能座舱到轻量化材料,2800家零部件企业覆盖整车制造全流程。
在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机械臂以98秒一台的速度组装整车;蚌埠的0.12毫米超薄车载玻璃突破国外垄断;宣城的中鼎集团密封件供应全球30%高端电动车。当《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条例》成为全国首个省级专项法规时,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那句“不出安徽,造一辆新能源车”早已照进现实。
翻开中国新能源车企高管名录,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比亚迪王传福、华为余承东、奇瑞尹同跃、蔚来李斌——这些改写行业格局的关键人物,都带着皖籍标签。这支“汽车淮军”的能量,在2023年合肥的一场行业论坛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李斌拉着我说在合肥建厂多划算,结果半年后比亚迪真来了!”当地招商干部回忆,王传福的比亚迪合肥基地从谈判到投产仅用10个月,创下“42天签约、23天开工”的安徽速度。此后长三角零部件企业开始扎堆入皖,某周招商局甚至接待了8批产业链客商。华为余承东更直言:“鸿蒙智行生态一半合作伙伴在安徽,因为这里懂得尊重产业规律。”
这些企业家的乡土情结背后,藏着更深层的产教融合密码。合肥工业大学这个“汽车界黄埔军校”培养过12位车企掌门人,其新能源实验室在2004年就造出续航200公里的纯电车。如今蔚来与合工大共建的创新研究院,每年输出500项技术专利。工程师文化与企业家的乡土情结,形成产学研闭环的关键粘合剂。
登顶之后的三重考验
当庆贺的香槟开启时,安徽汽车人却异常清醒。长丰县比亚迪工厂门口挂着的横幅道出心声:“产量第一只是起点,产业强省才是目标。”
智能化成为首要挑战。虽然合肥骆岗公园已实现L4级智能驾驶接驳,但车规级芯片进口依赖度仍达65%。对比广东小鹏汇天飞行汽车已试飞成功,江苏固态电池量产在即,北方工业大学纪雪洪教授指出:“安徽在智能化领域必须再提速。”
附加值突破同样紧迫。尽管奇瑞海外销量占比达总产量的52%,但单车利润仅特斯拉的1/5。当丰田在上海金山投资50亿研发豪华电动车时,安徽还缺少真正的高端车型。安徽省工信厅某官员私下表示:“接下来要盯着单车价值率做文章。”
全球化的浪涛更需警惕。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38%关税后,奇瑞设在匈牙利的工厂成本激增;墨西哥新出台的本地化采购要求,使江淮北美计划延期。与此同时,统计口径的调整(将属地生产计入当地)也让部分业内人士冷静提醒:“要避免数字光环下的战略误判。”
写在最后的安徽启示
站在2025年中回望,安徽的登顶恰是中国产业升级的绝佳样本。当老牌工业省拼命保燃油车份额时,安徽选择在新能源赛道重仓压注;当某些地区热衷短期税收时,安徽愿意花三年培育完整产业链;当人才外流成为常态,这里用“江淮英才计划”召回2.3万名技术骨干。
芜湖奇瑞工厂的荣誉墙上,挂着二十年前工人在砖瓦房敲打车架的旧照。照片旁印着现任董事长尹同跃的手书:“没有奇迹,只有足迹。”或许这正是安徽给中国制造的启示:产业变革没有终局,唯有持续进化。
如今行驶在合肥街头,能看到印着“皖产芯”的自动驾驶测试车,高架上穿梭着江淮钇为3出口版,产业园里堆满发往德国的奇瑞货柜。有工程师笑言:“哪天全世界都习惯中国车从安徽出发,才算真正坐稳第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