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投诉京东“国补”消费陷阱,北京市商务局为何长期“沉默”? 近期,消费者对京东平台“国补”活动引发的消费陷阱投诉不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而在这场消费纷争中,北京市商务局面对众多投诉却久久未作有效回应,引发了各界对监管成效的深深质疑。 许多消费者在使用“国补”购物后,正常的消费权益难以保障。售后困难重重, 7 天无理由退货的合法诉求被拒之门外,价保更是成为消费者的奢望。 消费者小张的经历极具代表性。2025 年 2 月,小张购买了京东自营的小米电视。该电视原价 2299 元,使用国补优惠 328.47 元、自身优惠券 100 元以及 PLUS 专享优惠 9.2 元后,实际支付 1861.33 元。但小张随后发现,同款电视在小米官方店铺的其他平台仅售 1635.32 元。发现问题后,小张立即联系京东客服,却被告知国补商品无法参与价保,于是小张申请退货。 2 月 14 日,小张收到未拆封的商品包装。2 月 16 日,他便发起退货申请,然而直到 2025 年 4 月 10 日,京东才回复,称已超过 7 天无理由退换货时效,不予退货并关闭服务单,导致小张无法再次提交申请。 业内人士指出,部分商家和平台将“国补”作为促销手段,消费者看似得到实惠,实则未享真正低价。更多资金流入“中间商”口袋,“国补”政策从“惠民红包”悄然变味为“消费陷阱”。这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益,更抹黑了政策善意,损害了其公信力和权威性。 商家在“国补”活动中的不良营销手段多样:有的商家先提价再“拿走”补贴,让消费者怀疑补贴被挪用;有的消费者购买国补商品后发现降价,申请补差价时被“国补商品不参与价保”为由拒绝;还有的直接拒绝退货,使消费者正常权益受损。 国家推出消费补贴政策,本是激发大众消费活力、提振消费市场信心的有力举措。但在一些商家操控下,“实惠缩水”,消费者未能真切感受到政策红利。 消费者纷纷吐槽:“先涨后补,价格更贵”“苦等数月的补贴,竟成商家‘数字游戏’”“本该到手的实惠进了商家口袋” 。商家把“国补”当促销噱头,让政策“跑偏”,不仅侵犯消费者权益,更让“国补”的善意大打折扣。 根据《电子商务法》《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商家骗取政府补贴,将面临多重责任追究,重者甚至涉嫌刑事犯罪。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 2025 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也明确提出,要规范市场秩序,对存在价格违法行为及套取补贴资金的商家取消活动资格、追缴补贴资金。 然而即便如此,消费者小张多次向 12345、12315、北京市商务局、北京经开区商务金融局等部门反映情况,却未能得到满意答复。相关部门要么让小张等待领导指示,要么要求其自行与平台沟通。北京市商务局面对大量同类投诉,看似在信息接收上“被动执行”,实则在处理环节“无所作为”,这种行为不禁让人怀疑其在纵容不良商家行为,甚至有沦为帮凶之嫌。监管的缺位,无疑进一步助长了行业乱象,致使“国补”政策在执行中严重偏离初衷。 “国补”政策作为国家释放消费潜力、改善民生的关键之举,绝不应沦为少数商家谋取私利的工具。消费者理应享受对商品真实信息和合理价格的知情权,商家不应利用虚假手段欺骗消费者。面对当下市场乱象,相关监管部门必须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加大对“国补”活动各个环节的监督力度,严厉打击商家的违法违规行径,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让“国补”政策真正惠及广大民众 。
消费者投诉京东“国补”消费陷阱,北京市商务局为何长期“沉默”? 近期,消费者对京东平台“国补”活动引发的消费陷阱投诉不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而在这场消费纷争中,北京市商务局面对众多投诉却久久未作有效回应,引发了各界对监管成效的深深质疑。 许多消费者在使用“国补”购物后,正常的消费权益难以保障。售后困难重重, 7 天无理由退货的合法诉求被拒之门外,价保更是成为消费者的奢望。 消费者小张的经历极具代表性。2025 年 2 月,小张购买了京东自营的小米电视。该电视原价 2299 元,使用国补优惠 328.47 元、自身优惠券 100 元以及 PLUS 专享优惠 9.2 元后,实际支付 1861.33 元。但小张随后发现,同款电视在小米官方店铺的其他平台仅售 1635.32 元。发现问题后,小张立即联系京东客服,却被告知国补商品无法参与价保,于是小张申请退货。 2 月 14 日,小张收到未拆封的商品包装。2 月 16 日,他便发起退货申请,然而直到 2025 年 4 月 10 日,京东才回复,称已超过 7 天无理由退换货时效,不予退货并关闭服务单,导致小张无法再次提交申请。 业内人士指出,部分商家和平台将“国补”作为促销手段,消费者看似得到实惠,实则未享真正低价。更多资金流入“中间商”口袋,“国补”政策从“惠民红包”悄然变味为“消费陷阱”。这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益,更抹黑了政策善意,损害了其公信力和权威性。 商家在“国补”活动中的不良营销手段多样:有的商家先提价再“拿走”补贴,让消费者怀疑补贴被挪用;有的消费者购买国补商品后发现降价,申请补差价时被“国补商品不参与价保”为由拒绝;还有的直接拒绝退货,使消费者正常权益受损。 国家推出消费补贴政策,本是激发大众消费活力、提振消费市场信心的有力举措。但在一些商家操控下,“实惠缩水”,消费者未能真切感受到政策红利。 消费者纷纷吐槽:“先涨后补,价格更贵”“苦等数月的补贴,竟成商家‘数字游戏’”“本该到手的实惠进了商家口袋” 。商家把“国补”当促销噱头,让政策“跑偏”,不仅侵犯消费者权益,更让“国补”的善意大打折扣。 根据《电子商务法》《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商家骗取政府补贴,将面临多重责任追究,重者甚至涉嫌刑事犯罪。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 2025 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也明确提出,要规范市场秩序,对存在价格违法行为及套取补贴资金
0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