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系车刚买就收座椅加热费,国产智驾全系标配,充电泊车体验也不

刚买新车,本想冬天舒服地坐进温暖的座椅。结果刚落座,系统跳出一年2880元的座椅加热订阅提示。硬件早已内置,却必须掏钱“激活”?车主刘先生的疑惑不是个例。三十万元的德系SUV,竟连基本功能都要分层销售——这不是赤裸裸的“割韭菜”,又是什么?

回看德系订阅制,各种收费名目五花八门。座椅加热年费2880元,月付还240元,方向盘加热年费360元,按月30元。后轮转向每年五千,只为多转十度。奇葩吗?远程启动299元/年,OTA升级还得次次现掏50元。连导航流量都能比手机贵出十倍。你以为的软件服务,是免费附赠?不,连UI主题皮肤都敢收费9块9。论收割套路,各显神通。

德系车刚买就收座椅加热费,国产智驾全系标配,充电泊车体验也不-有驾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些功能在传统燃油车时代都是标配。来到新能源时代,硬件全装却成为“增值服务”,年年缴钱。以前买车买的是一整套功能;如今买的是车壳,功能另算。聪明的车企,把定价断成一节节,美其名曰“自由选择”。可用户真想要的,不就是一个舒心的用车体验吗?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产品牌的“大气”。比亚迪今年直接宣布,天神之眼智驾全系标配。六万的海鸥和三十万的仰望,智驾一个都不落下。原本德系品牌动辄两万起步的功能,比亚迪一笔勾销。三百万车主每天贡献七千多万公里训练,这背后是实打实的技术积累,而不是靠收“加热费”充门面。

更离谱的是充电体验。3月的兆瓦闪充,五分钟补能四百公里,把很多友商远远甩在身后。别家展厅插着变压器演戏,比亚迪却玩真格的。7月又宣布泊车事故终身兜底,不限次数、不限金额:车有问题,公司全赔。谁还会在意某些品牌一模一样的服务,年年收你4800元,出事时还找借口推脱?

德系车刚买就收座椅加热费,国产智驾全系标配,充电泊车体验也不-有驾

问题来了:到底是什么逼得德系品牌甘于“撕破脸”卖功能?答案其实很简单——成本转嫁。硬件成本早已分摊进车价,通过软件锁定让用户二次付费,本质是变相涨价。新能源车维保成本降低,4S店赚不到售后了,只能靠软件订阅收割利润。可这种饮鸩止渴,只会拖垮自己的口碑,把消费者推给更懂用户的对手。

德系车刚买就收座椅加热费,国产智驾全系标配,充电泊车体验也不-有驾

不止如此,销售在购车环节常常“一问三不知”,对各种订阅条款避而不谈。等到用户发现被骗,退车需要高昂违约金。有多少所谓的“智能汽车”,靠捂住信息不对称来赚钱?这和直接的消费欺诈有什么分别?

那么,在这片收费陷阱森林如何自保?第一,购车前务必问清:哪些功能要订阅?清单最好白纸黑字写明。硬件若已装却还收费,这背后一半是套路。问清能否永久买断,别等提车才发现是“分期智商税”。第二,用平替方案替代溢价订阅,APP远程启动车辆不用买官方包,外置座垫加热百元搞定,副厂导航好用又不贵。第三,学会用法律武器自救。《消保法》明文规定,隐瞒收费属欺诈,足以退一赔三。集体诉讼、媒体曝光都是有力手段。

德系车刚买就收座椅加热费,国产智驾全系标配,充电泊车体验也不-有驾
德系车刚买就收座椅加热费,国产智驾全系标配,充电泊车体验也不-有驾

眼下,行业洗牌的号角已经吹响。特斯拉靠FSD订阅赚得盆满钵满,但其背后是持续进步和技术实力。反观连座椅加热都年费的品牌,是站在技术革命门口“收过路费”;最终收割的是自己的未来。专家早已指出,基础硬件就该是标配,真正属于软件的增值才该另计。这是车企的底线,也是消费者的尊严。

监管也应加快制度建设。明确哪些安全功能不得收费,强制购车合同透明公示所有订阅项目。对违规企业处罚到位,让“装睡”的车企知道,靠玩文字游戏只会得不偿失。

科技进步本该让生活更便捷、更美好,而不是钩心斗角、明抢明要。比亚迪之所以在停车场越来越多,不是价格战打得狠,而是让用户感受到了尊重:智驾免费,超充便利,泊车兜底,体验无忧。所有的“科技平权”都体现在一项项实际措施中。

最终,谁在收割智商税、谁在用心做事,用户最清楚——充电站排队能告诉你一切。软件订阅制如果只为了收费而不带来实质升级,那它的末日或许真的已经到来。至于那些还在躺赚年费、装睡不醒的车企,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