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2公里悬崖之旅:赛力斯与华为的生死突围

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政策春风。"十三五"新能源补贴窗口刚刚打开,当大多数车企还在观望时,小康股份创始人张兴海做出了一个改变企业命运的决定——将25亿元巨额资金投向电动化领域。这个数字对于当时账上现金并不宽裕的小康来说,无异于一场豪赌。更令人惊讶的是,张兴海并未满足于此,他紧接着斥资80亿元,在重庆两江新区建设了一座对标特斯拉的"工业4.0"智能工厂。这座承载着小康转型梦想的工厂,从一开始就瞄准了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

与此同时,张兴海在美国硅谷设立了SF MOTORS研发中心,组建了一支国际化团队,试图通过"硅谷研发+中国智造"的模式,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实现弯道超车。这一系列大手笔投入,展现了张兴海破釜沉舟的决心——要么成功转型为新能源车企,要么在传统燃油车市场逐渐萎缩的浪潮中沉没。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场豪赌的开局会如此艰难,更没有人能预见到,最终引领赛力斯走出困境的,竟是与华为的意外邂逅。

2019年4月,上海车展的聚光灯下,赛力斯品牌首款SUV——SF5高调亮相。这款承载着小康转型希望的产品,推出了纯电和增程双版本,宣称百公里加速仅需4.8秒,NEDC续航里程达500公里,预售价区间为27.8-45.8万元。在媒体镁光灯的聚焦中,张兴海自信满满地喊出了"年销5万辆"的小目标,仿佛赛力斯即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匹黑马。

然而,现实给了这位雄心勃勃的企业家当头一棒。2020年7月,SF5终于实现量产,但市场反应却冷得出奇。全年销量数据显示:8月129辆,9月204辆,10月83辆,11月13辆,12月54辆——到年底,SF5全国累计销量仅732辆。这个数字不仅远低于预期,更让赛力斯在乘联会的月销排行榜上长期徘徊在200名开外,连新势力第二梯队都难以挤入。

更令人忧心的是产能与需求的巨大错位。两江智能工厂规划年产能达15万辆,但2020年全年产量不足1000辆,高达99%的产能闲置意味着每天睁眼就是400万元的折旧费用。与此同时,小康股份的财务状况急转直下:2018-2020年,公司营收从219亿元跌至143亿元,净利润从7.3亿元转为-17.3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达30亿元。现金流压力下,公司短期债务一度超过货币资金,财务悬崖近在眼前。

资本市场对这场转型同样投下了不信任票。SF5上市当天,小康股份股价盘中触及19.78元;但到了2020年5月,股价最低跌至7.95元,市值蒸发近七成。在雪球论坛上,一篇题为《SF5会不会是第二家乐视汽车?》的帖子引发热议,300多条回帖清一色看空。早期车主的吐槽声此起彼伏:车机系统卡顿、导航信号漂移、增程器噪音堪比拖拉机、售后网点稀少导致配件等待长达三个月...媒体试驾报告更是以《续航500km,焦虑1000km》为题,直指产品痛点。

面对这一系列困境,张兴海尝试了所有能想到的自救方案:将SF5拉到西藏进行高原测试,并直播"无补能2160km川藏行",结果途中不得不两次救援;推出"终身三电质保+免费充电"的优惠政策,却依然未能打动消费者;内部启动"瘦身计划",将美国硅谷团队从300人裁至80人,营销预算砍半...但这些努力在惨淡的销量数字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2020年底,张兴海在内部信中写道:"我们已经站在悬崖边,脚下就是薄冰。"这封后来被媒体广泛引用的信件,真实反映了赛力斯彼时的绝境——732辆的年销量,不仅是一个冰冷的数字,更是一家车企生死存亡的临界点。

转机往往在不经意间降临。2021年1月8日,周五傍晚,当张兴海正在重庆两江工厂进行年底盘点时,手机突然响起,来电显示"余承东"。这位华为消费者业务CEO开门见山:"张总,我周六带队飞重庆,能不能给我48小时?如果聊得拢,我亲自帮你们卖车。"这通电话让张兴海眼前一亮——终于有人愿意帮赛力斯卖车了!

1月9日14:00,余承东率领华为智选车团队7名核心成员抵达重庆工厂。没有繁琐的PPT演示,也没有冗长的尽调清单,余承东径直走向SF5,围着车辆转了两圈后钻进车厢。仅仅5分钟的体验,他便直言不讳:"车底子不错,但软件、渠道、品牌都得重做。"接下来的谈判高效而务实——会议室白板写满三层后,双方索性将关键条款浓缩在一张A4纸上。这张后来被张兴海精心裱起挂在办公室的《联合定义产品八条》,明确了合作模式:赛力斯负责生产与供应链,华为则全面接管产品定义、软件系统、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车辆将悬挂"华为智选"标识。

一场关乎生死的合作就此敲定,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1月10日,代号"Project S"的改造项目正式启动。余承东亲自挂帅,为这场65天的极限改造设定了紧凑的时间表:第1-7天,200人华为消费者BG团队进驻工厂,HarmonyOS车机小组进入封闭开发状态,目标是将系统开机时间压缩至2秒;外观设计进行小改,前脸加装贯穿式灯带,方向盘换装"华为"标识。第8-21天,全国5000家华为零售门店同步改造,新增汽车展区;余承东果断拍板取消传统4S店模式,全面转向直营+华为授权体验店体系,并将增程版定价下调6万元至21.68万元起。

第22-50天,软件团队进行7次OTA迭代,新增"可见即可说""超级桌面"等实用功能;华为DriveONE三电系统经过3000公里路试,将车内噪音降至38分贝;余承东甚至亲自上赛道测试,跑出4.68秒的0-100km/h加速成绩,并在社交媒体上自信表示"还能再快0.2秒"。第51-65天,3月10日余承东通过微博官宣"华为智选SF5来了",仅15天后,首台量产车便顺利下线——从立项到量产仅用65天,创造了行业新纪录。

4月19日上海车展,余承东将SF5摆上华为展台C位,并公开承诺:"我亲自来帮你们卖车!华为全国5000家门店每天1000万人流量,我不信卖不动!"市场反应超乎预期:首日小订开启后24小时订单突破5000辆,一周内累计订单突破10000辆,相当于赛力斯过去四年的总销量。2021年全年,华为智选SF5最终交付8169辆,带动小康股份股价从7元飙升至90元。这次合作不仅挽救了濒临绝境的赛力斯,更为后续问界系列的爆发奠定了基础——从SF5到问界M5、M7、M9,赛力斯成功实现了从"最惨新能源"到高端智能汽车制造商的华丽转身。

在赛力斯绝处逢生的过程中,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2021年6月30日在股东大会上的一番言论,意外成为了关键推手。当被问及是否考虑与华为在自动驾驶领域深度合作时,陈虹斩钉截铁地表示:"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这就好比一家公司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如此一来,它就成了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体。对于这样的结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我们的灵魂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这番话后来被称为“灵魂论”。

彼时的上汽确实有说"不"的底气——连续18年国内销量冠军,2020年整车销量达560万辆,仅大众、通用两大合资品牌就贡献了85%的利润。同时,上汽旗下拥有软件中心(零束)、智己、R汽车、捷氢科技等自研矩阵,内部口号是"全栈自研、全栈可控"。更重要的是,上汽当时正与华为洽谈HI(Huawei Inside)全栈方案,担心失去"软件定义权"。会后第三天,华为车BU对接群即被上汽"踢出",原定7月签署的HI框架协议作废,原本为上汽准备的300人项目团队转投赛力斯。余承东后来笑称:"感谢上汽不杀之恩,把最大的红包留给了我们。"

这一转折对赛力斯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媒体将"灵魂论"评为2021年汽车行业十大语录之首,资本市场迅速做出反应——消息当天小康股份涨停(+10.02%),市场普遍解读为"华为被迫拥抱赛力斯"。而上汽的决策最终被证明是战略失误:2021-2023年,智己、飞凡两品牌销量合计不足8万辆,远低于预期;2024年11月,上汽销量被比亚迪反超,扣非利润预告亏损41-60亿元,新总裁贾健旭不得不提出"要学会跪着做人",并重启与华为的谈判(品牌暂定名"尚界")。陈虹的"灵魂论"也被网友调侃为"史上最快打脸"。

但"灵魂论"的连锁反应远不止上汽——广汽集团的"拒绝"同样付出了惨痛代价。 2022年,广汽集团董事会(恰好11名董事/高管)表决终止与华为的AH8(联合开发高端纯电)项目,理由是"投入产出比不高"。当天的表决现场,11名董事/高管全部投反对或弃权票,合作案0票赞成。华为智选车团队只能把原计划给广汽的资源、人员整体转投赛力斯,问界M9的开发节奏因此提前了半年。业内于是把这次"广汽11票否决"戏称为"11位无名贵人联手把华为推向赛力斯"。

广汽的"拒绝"直接导致其后续销量与利润断崖式下跌:

销量方面:2021年广汽整车销量214.4万辆(自主+合资均创纪录),2022年增长至243.4万辆(首次突破240万,自主+合资均创纪录),但2023年达到历史峰值250.5万辆后急转直下——2024年仅200.3万辆(同比下滑20.0%,各品牌全线收缩),四年累计下滑16%(从214.4万到200.3万),行业龙头地位被比亚迪(2024年销量超300万辆)彻底取代。

利润方面:2021年归母净利润245.3亿元(销量16连冠,利润仍处高位),2022年跌至161.2亿元(利润创2011年以来新低,合资"利润奶牛"集体下滑),2023年全年快报未披露净利,但前三季度扣非净利同比再降约50%(预估全年归母净利润约141.1亿元);2024年情况更严峻,机构预测归母净利润仅8.24亿元(同比暴跌94%),扣非净利润预计亏损43.5亿元(近十年首次亏损)。

结构失衡:合资板块(广汽丰田、广汽本田)贡献度从2021年的超70%持续衰减至2024年的不足50%,自主品牌虽占比过半,但新能源渗透率仅38%(行业均值超40%),且高端车型(如传祺E8、埃安LX)月销长期低于千辆,无法弥补合资品牌下滑的利润缺口。

市场对比更显残酷: 当华为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M9上市两个月大定5万辆、拉动赛力斯2024年盈利59.46亿元时,广汽却因错失华为智能化赋能,在新能源转型中步步落后——其2024年新能源销量占比不足25%(赛力斯超60%),高端车型均价不足30万元(问界M9均价55万)。

张兴海后来半调侃地总结:"我最要感谢的贵人有两位:一位是余承东,另一位就是当年说‘要把灵魂握在自己手里’的陈虹董事长——没有他的拒绝,就没有赛力斯的今天。" 而业内人士补充:"还有广汽那11位投反对票的董事,他们才是真正的‘隐形推手’。

从SF5到问界:绝境中的重生

SF5的成功只是赛力斯与华为合作的起点。在华为智选模式的赋能下,赛力斯迅速推出了一系列爆款车型:2021年12月,问界M5搭载HarmonyOS智能座舱首发,凭借流畅的交互体验和华为生态优势,迅速成为市场宠儿;2022年7月,问界M7以"六座奶爸车"的精准定位上市,4小时订单突破2万辆;2023年12月,问界M9以全尺寸SUV的定位和55万元的高均价上市,两个月大定突破5万辆。

这些车型的成功不仅让赛力斯实现了销量的飞跃——2022年问界系列交付7.5万辆,2023年交付32.9万辆,2024年3月第40万辆整车下线,用时27个月刷新中国高端新能源最快纪录——更让赛力斯从"最惨新能源"蜕变为高端智能汽车制造商的代表。2024年,赛力斯实现营业总收入1451.76亿元,同比增长916.1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9.46亿元,实现历史性扭亏为盈,成为全球第四家实现年度盈利的新能源车企。

回望赛力斯的转型之路,从2016年孤注一掷的电动化豪赌,到2020年SF5的惨淡销量,再到2021年与华为合作的绝地反击,最终实现2024年的盈利巅峰,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绝处逢生的故事,更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激烈竞争与快速迭代。从最初孤注一掷的电动化豪赌,到与华为合作的华丽转身,赛力斯的经历证明:在技术变革的浪潮中,企业的韧性、战略的灵活性以及把握机遇的能力,往往比短期得失更为重要。而那段在产能闲置、现金流紧张、市场质疑声中坚持的日子,最终成为了赛力斯最珍贵的财富——正如张兴海所言,没有那段"飘零"岁月,就不会有后来与华为相遇时的厚积薄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