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来聊一个车圈里挺有意思的话题,主角是一个叫“极星”的汽车品牌。
您可能对这个名字有点陌生,也可能在商场里见过它设计得挺科幻的展厅。
这个品牌来头可不小,它算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一边是瑞典的老牌豪华车企沃尔沃,另一边是咱们国内的汽车巨头吉利,两家联手打造,目标很远大,说是要跟大名鼎鼎的特斯拉掰掰手腕。
可就是这么一个出身显赫的“混血贵族”,最近在中国市场的日子却过得相当惨淡,甚至到了大家都在传言它是不是要收拾东西走人的地步了。
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个背景这么硬的品牌,怎么就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里玩不转了?
这背后其实是一连串值得我们琢磨的问题。
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它的销量,实在是有点拿不出手。
根据最新的数据,今年七月份,极星在整个中国只卖出去了5辆车,您没看错,就是一只手的数。
其中极星4卖了4辆,极星2卖了1辆。
把时间再拉长一点,从今年一月到七月,总共七个月的时间,它在国内的累计销量还不到一百辆。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现在国内市场,很多热门车型一天的销量都不止这个数。
这种成绩单,对于一个定位高端、扬言要挑战特斯拉的品牌来说,确实是有点尴尬了。
销量差到这个地步,自然就会有各种传言。
其实从去年开始,市场上就有人说极星可能要退出中国了。
当时公司方面还出来辟谣,为了稳住人心,去年八月还在上海开了一家集销售和售后于一体的大店,管理层也纷纷露面,描绘未来在中国的发展蓝图。
但口号喊得再响,也顶不住现实的冰冷数据。
如今这销量,让“退市”的传言听起来更像是“不得已”的选择。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了?
咱们普通人看车,无非就是看这车好不好看、好不好开、值不值这个价。
极星的车,从设计上说,确实有它的独到之处,继承了北欧那种简约、冷淡的风格,很多人觉得挺高级。
但问题就出在“值不值”这个环节上,因为极星自己好像都没想明白,它的车到底应该卖给谁。
它的定价策略,简直就像在坐过山车,忽高忽低,把消费者都给整糊涂了。
咱们回顾一下它的产品路线:最早在2018年,它推出了第一款车叫极星1,是一台插电混动的跑车,定价高达145万,而且还是限量的,这一下子就把自己的身价抬到了超豪华的级别,跟保时捷、法拉利这些品牌站在一起。
大家心想,哦,原来这是个顶级奢华品牌。
可没过两年,它又推出了极星2,起步价直接降到了30万左右,一下子又扎进了普通豪华车市场,要去跟特斯拉Model 3、比亚迪汉这些热门车抢地盘。
这还没完,2022年发布的极星3,价格又“嗖”地一下回到了70万级别。
等到2023年的极星4,价格又降回了30万级别。
这种反复横跳,让消费者心里犯嘀咕:你这品牌到底是个什么定位?
想买你高端车的人会觉得,你还卖30万的车,品牌不够纯粹;想买你主流价位车的人,又会觉得你是不是随时会涨价,而且旁边还有个自家兄弟“极氪”,定位更清晰,产品力也强,我为什么不选它呢?
这种混乱的定位,既没能在高端市场树立起稳固的品牌形象,又在主流市场造成了内耗。
除了定位混乱,还有一个更要命的问题,就是“水土不服”。
尤其是在智能化方面,极星的表现就像一个刚来中国、中文还说不利索的外国人。
在咱们国内,现在的电动车,车机系统都玩出花了,导航、听歌、看视频、语音控制,都得做得非常流畅、非常懂中国人的习惯才行。
可极星早期的车机,导航默认用的是谷歌地图,这在国内基本没法用;语音识别也经常听不懂中文指令。
这对于已经习惯了各种智能应用的中国消费者来说,体验感实在太差了。
后来,极星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2023年和咱们的手机品牌魅族成立了合资公司,想用魅族的系统来补上这块短板。
这本来是个好主意,但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段“婚姻”只维持了一年半就散伙了,极星又选择自己单干。
这么一折腾,宝贵的时间窗口期就错过了。
嘴上说着要“深耕中国市场”,但身体的行动却很诚实。
现在,极星的官网已经关掉了在线购车的功能,曾经开在各大城市核心商圈的展厅,也陆续撤店,现在全国可能就只剩下上海一家店在维持运营。
公司的中国区高管也经历了大换血,很多人都离职了。
这一系列的动作,都让人感觉它是在为撤出做准备。
有意思的是,极星在中国市场兵败如山倒,但在海外市场,尤其是在欧洲,却卖得相当不错。
今年上半年在全球卖了3万辆,同比增长超过一半,在欧洲好几个国家的纯电豪华品牌里都能排进前五。
这主要是因为欧洲市场的竞争没有国内这么激烈,消费者对车机智能化的要求也没那么高,沃尔沃的品牌光环加上北欧的设计风格,很对欧洲人的胃口。
然而,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也并非高枕无忧。
极星虽然有瑞典血统,但控股方是中国的吉利,生产也主要在中国。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下,这个“中国背景”反而成了一把双刃剑。
欧盟已经开始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极星也在其中,这会增加它的成本压力。
美国那边就更严格了,不仅有高额关税,甚至有法案计划在未来几年内,禁止所有与中国有关联的企业生产的智能网联汽车在美国销售。
这意味着,即便极星把工厂搬到美国去,只要它的“中国血统”不变,未来在美国市场的前景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所以说,极星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今天这个时代,造车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
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全球竞争最激烈的“考场”里,光有好的出身和漂亮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真正低下头来,去理解这个市场的用户,去适应这里的节奏和玩法,否则,再响亮的名头,也可能很快被消费者遗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