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个差点在郑州街头酿成惨剧的傍晚吗?
那位深蓝车主正准备倒车入库,360全景影像突然被一条促销广告遮得严严实实,后视镜死角里窜出的行人惊得他一身冷汗。
这不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而是2025年5月真实上演的行车危机。
更荒诞的是,当他惊魂未定地联系客服,得到的回复竟是“这是为您推送的首任车主专属权益”。
专属权益?
差点变成专属车祸还差不多!
这事在车主群里炸了锅,大家这才惊觉,自己的方向盘后面,不知何时被塞进了一块行走的广告牌。
愤怒的声浪从郑州蔓延到全国车主论坛。
有人拍下弹窗霸占导航界面的照片:明明该显示高速出口的位置,硬生生挤着某购物节大促的倒计时。
有女车主在雨天诉苦,雨刮疯狂摇摆时突然弹出的化妆品广告让她分神,险些追尾。
“每次启动车辆都像开盲盒,今天挡导航明天遮影像,鬼知道后天会挡住什么?
”这些吐槽最终汇成洪流,逼得深蓝总裁亲自低头道歉。
可道歉归道歉,整改方案却像挤牙膏——毕竟,这早不是哪家车企的个例。
往前翻翻旧账就能发现,车机弹窗简直是行业通病。
2022年就有位一汽大众车主开着导航突然被“购车礼包”糊了满屏,客服竟美其名曰“惊喜关怀”。
奔驰车主更憋屈,屏幕上沿弹出的广告条占去三分之一视野,关闭按钮小得像蚂蚁腿。
驾驶座上的老哥眯眼找关闭键时,差点把车开进绿化带。
事后奔驰轻飘飘一句“第三方软件问题”,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
蔚来、长安这些本土品牌也没闲着,长安甚至搞出开机广告,关不掉绕不开,车主投诉三年还在弹。
这些大厂们仿佛集体得了健忘症,把当年智能手机预装软件挨批的教训忘得一干二净。
说到底,车载屏幕弹窗能如此猖狂,全因钻进了法律管不着的灰色地带。
去年国家出台的《互联网弹窗信息管理规定》倒是说得清楚:不准搞付费去广告的差别待遇。
但条文里压根没提“行车安全”四个字,更没明确禁止车载系统弹广告。
车企们眼瞅着这个漏洞,立刻玩起了文字游戏——把广告条款藏在十几页的用户协议里,不同意就别想用车。
这和绑架有什么区别?
你见过买台电视非要先签广告合同才能开机的吗?
资本的游戏规则永远赤裸裸。
某车企市场总监私下算过账:百万级用户规模下,每条推送背后都是千万级的广告费。
至于事故概率?
精算师早把赔偿金折算进成本了。
更讽刺的是,这种算盘还挑人打。
出口欧洲的国产车清清爽爽毫无广告,转头卖给同胞的版本却弹窗满天飞。
某论坛网友拆解过同款车的国内外系统:海外版连广告接口都没预留,国内版却植满了广告插件。
这种“海内外双标”的操作,让人想起某些社交软件——国内版广告扎堆,国际版简洁如洗,逼得年轻人翻墙下国际版APP,真是黑色幽默。
当方向盘后的屏幕沦为广告位,安全隐患如同定时炸弹。
神经科学实验早就证明,驾驶中处理弹窗信息会使反应速度下降40%。
想象下高速公路上突然弹出“奶茶买一送一”,分神瞬间可能就是生死之隔。
曾有测试员模拟过:80km/h时速下,遮挡导航2秒意味着盲开44米!
更可怕的是责任认定困境。
杭州某车主因广告遮挡引发剐蹭后,车企、地图软件、广告代理商互相踢皮球,最后竟要车主自证“当时确实在看屏幕”。
难道真要等出了人命才有人管吗?
深蓝事件后,已有律师联名向工信部递交禁止行车弹窗的倡议书。
参考欧盟去年实施的《车载数字安全法案》,其中明确将行驶中弹窗视同危险驾驶。
但打破利益链条谈何容易?
某车机系统供应商透露,广告分成已占其营收三成。
甚至有车企市场部直言:“除非法规强制,否则凭什么让竞品独占这块肥肉?
”现实摆在眼前:指望车企自律基本是痴人说梦。
但车主们也不是待宰羔羊。
越来越多人开始用脚投票——某投诉平台显示,带强制广告的车型差评率激增200%。
更聪明的做法是购车前翻遍论坛,专门筛查“广告”关键词。
有硬核技术派直接刷第三方系统,宁可牺牲质保也要换清净。
这些抗争正在汇聚成改变的力量,至少让部分车企悄悄关闭了弹窗后台。
毕竟当口碑崩盘时,再多的广告费也补不回销量缺口。
说到底,这场车载屏幕争夺战本质是人车关系的异化。
我们购买的到底是交通工具,还是移动广告终端?
当车企把手伸向最后一块私人空间时,或许该重温汽车发明的初心——安全高效地抵达目的地。
任何干扰这个核心功能的“创新”,都是本末倒置的耍流氓。
下次启动爱车时,不妨盯着仪表盘扪心自问:我们忍得了手机电脑的弹窗,难道还得在生死攸关的驾驶舱继续当沉默的韭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