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屡见不鲜,引发了公众对电动车安全性的担忧。自媒体锂猫实验室针对今年以来新能源车起火事件进行了详尽的统计分析,提供了一系列值得参考的数据。(注:统计数据来源于媒体报道及网络传闻,实际自燃情况可能更为严重。)
据媒体报道,自2022年1月10日至7月22日期间,共发生了47起新能源车自燃事件,涉及多个知名品牌和车型。
在具体品牌和车型方面,比亚迪成为自燃事件最多的品牌,共计18起,其中唐DM车型尤为突出,占据了相当比例。特斯拉也发生了4起自燃事件,涉及不同车型。同时,威马、力帆、哪吒等多个品牌也均有车辆发生自燃。
网络传闻中,比亚迪的自燃事件更是高达36起,特斯拉也有1起。然而,这些网传消息的真实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在夏季高温时节,车辆自燃的风险会相应增加。因此,我们主要关注并分析有媒体报道的自燃事件。
从时间分布来看,自燃事件在不同月份均有发生,且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自燃事件也呈现出增多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在静止停放、维修或保养过程中发生的自燃事件最为频繁,充电过程中起火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根据已查明原因的事故统计,充电状态、行驶状态和静止状态下的车辆均有可能发生自燃。这凸显了电池安全性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新能源起火的主要原因包括电池部件老化、外部碰撞、电池热失控以及电池高负荷等。
关于电池类型的安全性问题,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均存在自燃风险。尽管磷酸铁锂电池的耐热性能相对较好,但在实际统计中,两种电池类型的自燃事件数量相差并不大。
有专家指出,在总体趋势上,三元锂电池的起火率高于磷酸铁锂电池。然而,由于事故统计数据有限,这一结论仍需进一步验证。
科普知识方面,虽然磷酸铁锂电池在成本上具有优势并逐渐替代三元锂电池,但三元锂电池因其高密度和优异的续航能力仍是高端车型的首选。然而,无论是哪种电池类型,目前都无法完全避免自燃风险。
针对新能源车自燃问题,相关政策已对电池安全作出了强制性规定,要求电池系统在热失控后的一段时间内不起火不爆炸,以确保乘客有足够的安全逃生时间。同时,相关部门也在积极推动电池安全标准的修订工作。
面对新能源车自燃事件频发的现状,消费者在选择购买时应保持理性态度。虽然新能源车起火事件确实存在,但总体来看其起火比例仍远低于燃油车。根据自身需求和使用场景来选择合适的车型才是明智之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