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车市新陷阱:全款买期车,交钱却遥遥无期!

用车社今天得敲响警钟,各位车友注意了!

最近车市出了桩邪乎事儿——有厂商玩起了“空头支票”,美其名曰“全款预购”,收钱比谁都快,承诺交车?

那就遥遥无期了!

更损的是,限定七日内必须全额付款,不然定金直接充公!

揭秘!车市新陷阱:全款买期车,交钱却遥遥无期!-有驾

这吃相,真是难看!

这事儿,堪比地产界的“烂尾楼”,让人糟心!

至少期房还能指望个大概方位,约定个交付时日,这“期车”呢?

空口白牙,一张购车合同,最终解释权归厂家所有。

更离谱的是,销售、收款、交付,分属三家公司,玩的是金蝉脱壳,让你投诉无门!

您说窝囊不窝囊?

掏空家底,想换台新车改善生活,结果一头栽进“期车”的泥潭,钱货两空,这滋味,没法形容!

事情经过是这样:不少年轻人相中一款车型,结果被告知必须全款预定,七天内付清尾款,否则定金不退还。

但这还不是最坑的,最坑的是提车日子压根没谱,销售只会含糊其辞地说“尽快安排”,至于何时能开回家,那完全是个未知数。

厂商为何如此操作?

说穿了,就是把经营风险转嫁给消费者。

眼下新能源车市竞争白热化,厂商资金链压力山大。

于是,他们就想出这招,用“期车”套现,缓解财务困境。

而咱们消费者呢?

就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交了钱,还得整天提心吊胆,生怕厂商卷款跑路。

更气人的是,这些厂商还把法律条文研究了个透彻。

他们将宣传、收款、交付环节拆分给不同的主体,让你想告都找不到对象。

告A公司?

合同是B公司签的;告C交付中心?

它可能连法人资格都没有!

这套路,简直堪比《孙子兵法》!

这难道不是“霸王条款”吗?

揭秘!车市新陷阱:全款买期车,交钱却遥遥无期!-有驾

当然是!

相关法规明文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免除自身义务,加重消费者负担。

这“期车”连个确切的交车节点都不敢承诺,还敢大摇大摆地收取全款?

简直是明目张胆的欺诈!

从汽车专业的角度分析,这种“期车”模式,本质上是将汽车销售异化为“类期货交易”。

然而,正规期货交易有着严苛的监管体系,明确的交割时间和违约赔偿机制。

反观“期车”呢?

一切都由厂商说了算。

甚至连房地产领域的预售制度都比它规范,起码开发商还会公示楼栋编号、竣工日期,并制定违约赔偿方案。

“期车”简直连底线都不要了。

深入剖析,这种乱象的根源在于监管缺位。

汽车销售合同的审核长期流于形式,相关部门对“预付款陷阱”的打击力度远逊于楼市。

这就纵容了一些厂商铤而走险,将消费者视作予取予求的“提款机”。

这些厂商把心思都花在钻研合同漏洞上,如果能把这份“聪明劲儿”用在技术创新上,何愁造不出优质好车?

新能源车企比拼的是电池技术、电机性能、电控系统,绝非玩弄文字游戏,透支用户信任。

一旦消费者不再买单,这些“小聪明”终将自食恶果。

正如《道德经》所言:“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失去信任,必将迎来衰败。

谈到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电池的续航表现、电机的输出功率、电控的响应速度,无一不直接关乎驾驶者的用车体验。

而某些厂商,不去精进技术实力,反倒挖空心思榨取消费者腰包,这简直是买椟还珠!

再说说智能驾驶。

如今L2级别的辅助驾驶已然普及,但要实现更高阶的自动驾驶,需要海量的技术积累和数据验证。

这需要车企投入巨额资金和人力,持续开展研发与测试。

揭秘!车市新陷阱:全款买期车,交钱却遥遥无期!-有驾

可某些厂商呢?

只想靠“期车”圈钱,哪有心思搞技术革新?

这事儿也让我想起某些健身房的惯用伎俩。

先是推出各种优惠活动,诱惑消费者办理长期会员卡,等你交完钱,没过多久就卷款跑路了。

这“期车”的套路,与健身房诈骗如出一辙!

现如今,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也颇为可观,二三十万存入银行,一年也能获得一笔收益。

而将这笔钱交给车企,却可能颗粒无收,倘若拖延一年半载,损失堪比白送一辆经济型轿车,这笔买卖,谁做谁冤大头!

当然,我们不能以偏概全,部分新锐车企还是值得称道的。

之前有家新势力品牌因延迟交付,每日向用户支付补偿金。

同样是“期车”,格局高下立判。

这些企业应当明白,消费者能成就你,也能让你身败名裂。

今后购车,务必事先问清,是现车还是期车?

倘若是期车,务必追问,这“期”究竟是何年何月?

最后,再来聊聊维权。

遭遇此类“期车”陷阱,务必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益。

可以向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申诉,也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甚至可以考虑提起集体诉讼。

尽管维权之路可能漫长而艰辛,但切勿轻易放弃。

归根结底,问题的关键在于监管力度。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汽车销售合同的审查,加大对“预付款陷阱”的打击力度,让那些企图浑水摸鱼的厂商付出应有的代价。

唯有如此,才能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汽车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当下居然有厂商推出了“盲盒购车”活动,让消费者在不清楚具体配置的情况下就缴纳定金预定。

这简直是将消费者当成“小白鼠”来戏耍!

因此,在购车之前,务必擦亮双眼,尽可能多地掌握汽车相关知识,经常关注用车社的文章,避免掉进消费陷阱。

毕竟,购车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而不是平添烦恼。

各位车友,你们是否遭遇过类似的“期车”骗局?

或者有什么其他购车心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交流讨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