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车展上,Momenta的名字出现得有点多。东风日产N7、本田、上汽大众、甚至广汽丰田的铂智3X,都搭载了他们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听起来很风光吧?但这里有个“怪现象”,不只是Momenta,而是整个汽车行业,包括新势力、传统豪强、甚至那些体量巨大的合资企业——大家都在疯狂砸钱搞智能驾驶,动辄上亿、上十亿地烧。从财报上看,很多公司的研发投入占收入比例已经飙到了20%、30%,有些甚至50%。这是什么概念?就是卖一辆车,可能还没挣到钱,研发就先花掉一半了。
有人会问,这不就是“乱花钱”吗?尤其是合资品牌,像本田、上汽大众、东风日产这种“老派玩家”,以前不是一向精打细算、稳扎稳打吗?怎么现在也跟着烧钱大军冲进来了?他们就不能自研吗?
别急,咱们先慢慢拆一下这个事儿。
先说“烧钱”这个事。汽车行业本来就是个投入密集型产业,尤其是这些年,新能源和智能化这两条赛道一开,研发费用更是蹭蹭往上涨。这背后不止是车企“自己想烧”,也是大势所趋。比如东风日产的N7,它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是Momenta提供的,这种“端到端组合驾驶辅助方案”听起来高端,但它背后的逻辑是效率问题。自研当然好,但成本和时间能不能扛得住?整个系统的复杂度不是简单写几行代码就能搞定的,它需要算法、硬件适配、数据训练、OTA(在线升级)能力等等——这些东西短期内烧不出结果来。所以,与其自己砸钱试错,很多合资品牌更愿意选择外包,找像Momenta这种在算法和数据上已经有积累的公司合作。
但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新问题——为什么这些企业宁可砸钱,也不愿意慢慢磨?咱们往细里看,数据很能说明问题。
拿本田举个例子,2022财年的全球销量接近400万辆,净利润超过7.5亿美元,听着还不错。但注意,这个利润率其实并不高,尤其在中国市场,合资品牌的生存空间已经被压缩得越来越小。赶上新能源快速崛起,消费者的审美变化、政策导向、甚至供应链的波动,传统车企日子说实话有点难过。上汽大众2022年的销量也在下滑,同比下降超过10%。以往靠燃油车就能挣钱的日子快走到头了,眼看着新能源玩家一个个抢市场,新势力品牌又在智能化上猛攻,传统合资车企能不慌吗?
所以,这种情况下,Momenta这样的供应商就成了“救命稻草”。与其自己从头摸索,还不如直接买方案。省时间,也省试错成本。别看找第三方听着像是“抄近路”,其实这条路走起来也不便宜。Momenta的方案虽然比自研便宜,但也不是白送——研发、算法和数据本身就是高门槛的技术活儿,想要实现量产,还得再考虑硬件适配、软硬结合的问题。更别说后续OTA服务,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说到底,合资车企不是真没能力自研,而是没时间等。
再看看新势力那边,它们的日子其实也没好到哪去。比如蔚来、小鹏,研发占比高得吓人,小鹏2022年研发投入直接干到了68亿,几乎是全年收入的25%。而且,越是“卷”的领域,烧钱就越猛。智能驾驶就是其中之一。对比下来,Momenta为什么能活得这么滋润?因为它并不直接造车,而是专注于技术研发,把自己的算法卖给合资车企、新势力和传统豪强。说白了,它吃的是“拼命烧钱造车”的这波红利。车企亏不亏,它不操心,反正技术方案卖出去,钱先回来了。
那问题来了,车企这种“烧钱上智能”的操作到底值不值?
从战略上看,值。智能驾驶是未来的竞争力,谁先做出来,谁就能抢占市场先机。但从短期财务上看,确实压力巨大,尤其是那些本身就在新能源切换期挣扎的传统品牌。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越是传统车企,越愿意找Momenta这种供应商合作;越是新势力,越倾向于自己干。前者是求稳,把一部分风险转移出去;后者是赌未来,研发上的亏损看似吓人,但一旦技术成功,利润就能反哺回来。
所以看着一堆车企财报上的数据“挺吓人”,其实不用太焦虑。亏损是表象,关键看它们亏在哪里。如果是战略性投入,比如智能驾驶、芯片或者电池技术,那这笔钱烧得再多也值;但如果纯粹是乱花钱,没有清晰的方向,那才真危险。而像Momenta这种供应商,也正是踩中了技术升级的节奏,把它们的技术能力变成了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
最后说回Momenta和它的合作伙伴们。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一场各取所需的博弈。车企需要技术,Momenta需要市场。而未来几年,智能驾驶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算力、算法、数据量……每一个环节都在往高处走。所以,别看现在Momenta风光无限,合资品牌求着它合作,等到这些车企慢慢培养起自己的研发能力,市场竞争格局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
至于现在这个“烧钱看着吓人”的现象,也许没那么不正常。毕竟,汽车行业已经进入了一个“赌未来”的时代,谁都不敢停下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