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相信不少骑电动车和摩托车的朋友都感觉到了,路上的检查好像一下子变多了,也变严了。
很多人心里犯嘀咕,不就是骑个电动车代步嘛,怎么突然就又是查牌照,又是罚款的,管得这么细,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
其实,这事儿还真不是小题大做。
从今年8月1号开始,全国各地对电动车、摩托车的管理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背后不是为了给大家添堵,而是因为马路上的安全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下大力气整治的地步了。
咱们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这事儿的来龙去脉给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咱们聊聊最基本的一件事:给车子上牌照。
过去很多年,电动车就像是路上的“编外人员”,买来就骑,不用上牌,也不用考证,方便是方便,但隐患也大。
最大的问题就是,一旦出了交通事故,特别是撞了人就跑的情况,因为车子没有牌照,想找人都没地方找去,受害者往往只能吃个哑巴亏。
这种事儿多了,就严重影响了交通秩序和大家的安全感。
所以,现在各地强制要求上牌,就是要把每一辆在路上跑的车都管起来,让它有个“身份证”。
这样一来,谁的车,谁在骑,一目了然,出了事也跑不掉,这就是责任。
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牌照还分好几种颜色。
简单来说,绿色的牌照是给符合“新国标”的电动自行车的,这种车速度慢、车身轻,法律上算非机动车,骑它不需要驾照。
而黄色的牌照,是给那些速度快、动力强的电动摩托车或者电动轻便摩托车的。
如果你的电动车一拧油门能跑四五十码,那它很可能就属于机动车范畴了,不仅要上黄牌,骑车的人还必须得有相应的摩托车驾照才行。
还有一种是临时的过渡牌照,比如白色或者橙色的,这是给那些在“新国标”政策出来之前买的超标车用的,让大家有个缓冲时间,但这个临牌是有有效期的,一般是两到三年,等过渡期一过,这些车就不能再上路了。
所以,还没办牌照的朋友,真的要抓紧时间去了解一下政策,看看自己的车属于哪一类,该办什么手续就赶紧办,别等到被交警拦下来扣了车才后悔。
接下来说说改装车的问题。
有些朋友,特别是年轻人,喜欢追求个性,总想让自己的车跑得更快、续航更远,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改装。
比如,把厂家的限速装置拆掉,让车子能飙到很高的速度;或者私自加装电池,觉得这样能跑得更远。
还有的人为了遮阳挡雨,给车子安上一个大大的雨棚。
这些看起来是方便了自己的小操作,实际上都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你想想,一辆按照时速25公里设计的电动自行车,它的刹车、轮胎、车架强度都是配套的,你硬是让它跑到时速50公里,遇到紧急情况,你觉得那套刹车还能刹得住吗?
结果很可能就是车毁人亡。
而私自加装的电池,线路乱七八糟,质量也没保障,就像在车上绑了个不定时炸弹,短路起火的风险非常高。
至于那个雨棚,看着能挡风雨,但它会严重遮挡你的视线,尤其是在转弯的时候。
而且,刮大风的时候,雨棚会大大增加车辆的受力面积,很容易导致车子失控侧翻。
有网友就亲眼看到,一辆装着雨棚的三轮车在路口被一阵风吹翻在地,场面非常危险。
所以,像浙江等地大力整治改装车,一个月拆掉几百辆,就是因为这些改装真的太危险了。
再一个,就是戴头盔。
这件事强调了无数遍,但总有人不当回事。
最常见的就是把头盔当成应付检查的道具,挂在车把上或者后视镜上,等看到交警了才匆匆忙忙戴上。
还有的干脆就不戴,觉得就几步路,懒得麻烦。
可是,风险恰恰就发生在那一瞬间。
交通事故的发生,从来不会因为你的路程短就绕着你走。
一个合格的安全头盔,在发生碰撞时,能吸收绝大部分的冲击力,是保护我们头部的最后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
新闻里、我们身边,因为没戴头盔,一个小小的磕碰就导致重伤甚至死亡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为了省几十块钱,或者图一时方便,把自己的生命安全置于如此大的风险之下,这笔账怎么算都是亏的。
现在广东等地专门查处那种“头盔挂车头”的,抓到就罚款,这五十块钱不是目的,是想让你长个记性:头盔是戴在头上的,不是挂在车上的。
最后,也是最严重、最容易让人犯糊涂的一点,就是酒后骑电动车。
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觉得喝了酒,只要不开汽车,骑个电动车回家就没事。
这个想法大错特错!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一旦你的电动车在性能上达到了机动车的标准,那么在法律上,它就是一辆机动车。
在这种情况下,你酒后骑它,就等同于酒后驾驶机动车。
新疆的交警早就明确了这一点,抓到就按机动车酒驾处理。
这是什么概念呢?
酒后驾驶,要罚款、扣驾照;如果是醉酒驾驶,那就要吊销驾照,并且追究刑事责任,是要坐牢的。
有位网友的亲戚就因为晚上喝了酒骑电摩回家被查,结果被拘留,家里面都闹翻了天。
警察拿出法律条文给他看,清清楚楚写着电机的功率超过一定标准就算机动车,这下彻底没话说了。
你辛辛苦苦考出来的汽车驾照,可能就因为这么一次侥幸心理,彻底泡汤了,甚至还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污点。
所以说,这次全国范围内的严格管理,从上牌、到改装、再到骑行习惯,每一条规定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背后都对应着无数血淋淋的教训和冰冷的事故数据。
短期来看,大家可能会觉得有些不方便,但从长远来看,一个规则清晰、管理到位的交通环境,最终受益的是我们每一个走在路上的人。
这阵风不是刮一下就过,而是要真正地把安全意识和规矩意识,根植到每个人的心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