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平时骑电动车,或者坐一些新能源的专用小车,肯定都有过这种感觉:有的车开起来特别稳当,过个坑过个坎儿,感觉很平顺,舒舒服服的;可有的车就不行了,路稍微不平一点,就颠得厉害,感觉整个人都要散架了。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肯定是轮胎或者座垫的问题。
其实,在咱们看不见的地方,有一个小零件在默默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就是减震器。
说起来,一个减震器能有多大技术含量呢?
但在江苏丰县,有一家企业就把这个小东西做出了大名堂,他们用造精密仪器的劲头来造减震器,不仅让车子更舒服、更安全,还直接关系到整个地区新能源车产业的升级换代。
这家叫“长辉金智”的公司,落户在丰县赵庄镇的工业园里才一个多月,生产线上就已经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了。
你要是走进他们的厂房,第一感觉可能不是吵闹,而是有序和先进。
一排排崭新的自动化机器正在安静地工作,几乎看不到几个工人在旁边守着。
比如他们的自动磨床,一根根金属轴件从一头送进去,经过粗加工、精加工、再到精细打磨,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等从另一头出来的时候,已经变成了闪闪发亮、精度极高的成品。
这个精度有多高呢?
技术人员说,能稳定在10微米以内。
10微米是个什么概念,可能很多人不清楚。
这么说吧,我们正常人的一根头发丝,直径大概是60到90微米。
这家伙的加工精度,比头发丝还要细上好几倍,达到了咱们常说的“一丝”那个级别。
很多人可能会纳闷,一个电动车的减震器,有必要搞得这么精细吗?
这不是杀鸡用牛刀吗?
对于这个问题,公司六十多岁的创始人乐金根最有发言权。
他在减震器这个行业里干了二十多年,是个十足的行家。
他觉得,减震器质量好不好,关键就看里面的轴件、柄杆、铝筒这些核心部件。
如果这些东西做得糙,整个减震器的性能就上不去。
他最坚持的一点,就是不能做简单的“组装厂”。
什么叫组装厂呢?
就是从外面东家买个零件,西家买个配件,拉回来自己一拼装就完事了。
这样做虽然省事,但产品质量很难保证。
因为不同厂家的零件标准不一样,凑在一起,一致性和稳定性就差远了。
乐金根打了个比方,这就像做菜,你要想做出一道顶级美味,就不能随便去市场上买菜,最好是自己有个菜园子,从选种、施肥开始就自己管,这样才能保证原材料的品质。
所以,长辉金智坚持从源头做起,从一根原始的钢坯,到切割、打磨成型,再到最后组装成一个完整的减震器,所有环节都自己来,自己把控标准。
他们甚至是用生产中高端摩托车减震器的标准,来做电动车的减震器。
这样做出来的产品,比如铝筒的光洁度、轴件的同心度,都比市面上普通的产品高出一大截。
这样的减震器装在车上,效果自然不一样,不仅坐着舒服,用起来寿命长,关键是更安全。
这家企业不光是对精度要求高,在生产方式上也特别现代化。
在另一个车间,数控机床实现了无人化操作,原料钢坯输进去,经过自动化处理,成型的半成品就从另一端出来了,全程几乎不需要人去干预。
一条生产线,一个工人看着就足够了。
在厂房二楼,一条全新的全自动生产组装线也正在调试,未来从零件组装到性能检测,全部由机器完成。
这种智能化的生产方式,不仅效率高,还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一个产品质量的稳定。
那么,这样一家技术过硬、追求品质的企业,为什么会选择落户丰县呢?
这就得说到丰县的产业背景了。
丰县是全国有名的新能源专用车辆产业基地,这里聚集了大量的整车厂和配套企业,产业链非常完整。
这就好比一个巨大的“汽车城”,但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家也都意识到,光靠拼价格、做低端产品是走不远的,整个产业都面临着向高端化、高品质发展的压力。
整车厂想造出更好的车,就需要更高品质的零部件来支持。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掌握着高端减震器生产技术的长辉金智来了,这对于丰县本地的汽车产业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
公司总经理乐智华也说,他们选择来丰县,就是看中了这里的产业集群优势,希望和本地的企业一起发展,共同进步。
事实也确实如此。
长辉金智刚投产没多久,订单就像雪片一样飞来,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丰县本地的龙头车企,比如百事利、五羊、汉邦等。
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良性循环:长辉金智有了稳定的本地市场,可以放心大胆地扩大产能,他们规划的年产能是40万套,后续还要上更多的自动化设备;而丰县的整车企业,在家门口就能采购到高品质的核心部件,提升了自己产品的竞争力和品牌形象,可以更有底气地去冲击中高端市场。
这真正实现了“让‘丰县造’的新能源车,装上‘丰县产’的高端减震器”。
从长辉金智这一个企业的身上,我们其实能看到一个更大的画面,那就是中国制造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过去,很多人印象里的“中国制造”可能就是廉价的代名词,是劳动密集型的组装线。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像长辉金智一样,从简单的模仿和组装,转向自主研发和精益求精。
他们不再满足于“能用就行”,而是追求“好用、耐用、安全”,甚至在精度和技术上向世界顶尖水平看齐。
他们大力投资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用智慧和技术来替代过去的人海战术。
这种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才是中国工业真正的未来和希望所在。
一个小小减震器的故事,背后其实是中国产业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写照。
正是因为有越来越多这样坚守品质、勇于创新的企业,我们的国家工业才能越来越强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