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SU7系列遭遇多重危机:雷军说过去1个月是创业最艰难时期

2025年3月底以来,小米汽车SU7系列接连陷入安全事故、产品争议与舆论风暴,创始人雷军近期公开表示,这是其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这场风波不仅考验着小米汽车的技术可靠性,也折射出新势力车企在高速扩张中的深层挑战。

小米汽车SU7系列遭遇多重危机:雷军说过去1个月是创业最艰难时期-有驾

一、危机爆发:一场交通事故引发的信任崩塌

2025年3月29日,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高速行驶中发生碰撞后爆燃,导致3名乘客死亡。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NOA辅助驾驶模式,但官方称驾驶员已接管操作。尽管小米配合警方调查并强调电池未自燃,但事故视频在社交媒体快速传播,引发公众对智能驾驶系统安全性的质疑。次日,小米股价单日下跌5.59%,市值蒸发约800亿元。

争议升级

动力限制:4月初,小米通过OTA升级将SU7 Ultra车型最大马力从1548匹限制至900匹,需达成赛道成绩方可解锁,用户质疑宣传“性能怪兽”与实际不符。

功能质疑:价值4.2万元的碳纤维前舱盖被实测导流效果微弱,被指为“高价装饰品”,小米虽承诺补偿但未能平息维权声浪。

宣传调整:事故后,小米将“智驾”统一改为“辅助驾驶”,强调人工接管必要性,被外界视为应对监管压力的被动举措。

小米汽车SU7系列遭遇多重危机:雷军说过去1个月是创业最艰难时期-有驾

二、深层压力:市场竞争与内部反思

行业竞争加剧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由特斯拉、比亚迪主导,小米SU7系列4月交付量虽超2.8万辆,但环比下滑3%。头部企业的品牌壁垒与技术积累,让新入局者面临供应链整合与用户信任的双重压力。

内部战略调整
雷军坦言,事故发生后公司进入“静心思考”阶段,调整包括:

强化技术研发透明度,公开部分安全测试数据;

优化用户沟通机制,增设质量反馈渠道;

雷军亲自参与产品测试,试图挽回公众信心。

舆论反噬效应
小米早年凭借雷军个人IP与流量营销快速崛起,但此次负面事件中,“过度营销忽视安全”的批评此起彼伏。部分用户指出,小米要求员工日均工作11.5小时的企业文化,进一步削弱了品牌信任。

小米汽车SU7系列遭遇多重危机:雷军说过去1个月是创业最艰难时期-有驾

三、危机应对:从致歉到新车布局

公关与补偿措施

雷军减少公开活动,集中处理事故后续,向遇难者家属致歉并承诺配合调查;

紧急撤回争议OTA更新包,为已购车用户提供积分补偿;

调整宣传话术,淡化“颠覆性创新”标签,强调“安全验证”。

业务重启信号

雷军通过恢复健身打卡、重启社交媒体互动传递积极信号;

小米计划于6-7月发布新车型YU7,并推进小米15S Pro手机等产品线,试图以新品节奏对冲舆论压力。

小米汽车SU7系列遭遇多重危机:雷军说过去1个月是创业最艰难时期-有驾

四、行业启示:速度与责任的平衡难题

此次危机暴露了造车新势力的共性短板:

技术验证不足:智能驾驶系统在极端场景下的可靠性仍需长期测试;

用户沟通失焦:过度追求流量传播,弱化了产品安全与用户体验的细节沟通;

危机管理滞后:负面事件爆发后,企业回应与用户诉求存在时间差。

雷军在内部信中反思:“自信驾驭强大,不仅适用于产品,更适用于企业面对逆境的心态。”对小米而言,如何在技术创新与用户信任间找到平衡点,将成为其汽车业务能否站稳脚跟的关键。

小米汽车SU7系列遭遇多重危机:雷军说过去1个月是创业最艰难时期-有驾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从手机到汽车,小米的生态野心始终伴随争议。这场风暴既是对一家企业的压力测试,也为整个行业敲响警钟:在追逐“速度信仰”时,安全与责任的底线不容妥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