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袭日!比亚迪5300辆销量背后的全球野心与三重壁垒
日本市场。汽车工业的圣地。也是外国品牌的坟场。比亚迪却偏要闯一闯。带着价格战这把双刃剑。它能劈开一条路吗?还是伤及自身?
销量困局。冰冷的数字。
2023年初。比亚迪正式进军日本乘用车市场。踌躇满志。截至2024年6月。累计销量仅5300辆。这个数字。不及日产微型电动车“Sakura”单月1137辆的一半。今年6月。全系车型在日销量仅512辆。分析师摇头。这样的销量可能覆盖不了展厅运营成本。比亚迪却加码投入。已在日本开设45家销售网点。计划到2025年增至100家。为什么?
价格战。冒险的赌注。
比亚迪祭出中国市场的杀手锏。最高100万日元的折扣。主力车型Atto 3原价420万日元。叠加补贴后到手价近乎腰斩。但这套策略在日本水土不服。日本市场崇尚价格稳定。本土车企极少直接降价。消费者习惯了一分钱一分货的逻辑。大幅降价可能侵蚀品牌价值。早期用户感到被背叛。彭博分析师吉田达夫直言:“销售汽车的核心是建立品牌忠诚度。比亚迪能否在日本做到这一点?仍需观察。”
三重壁垒。铁壁合围。
第一重。文化铁幕。日本消费者对丰田、本田的忠诚度根深蒂固。58岁的小畑幸弘在横滨比亚迪展厅坦言:“车不错。但日本人认为本国产品质量更优。”这种信任源自数十年积累。非一日可破。更深层的是对“中国制造”的刻板印象。即便比亚迪技术领先。疑虑仍难消散。
第二重。政策高墙。日本政府去年4月实施补贴新政。将充电桩数量、售后服务纳入考核。结果?比亚迪Atto 3补贴从65万日元骤降至35万日元。近乎腰斩。而日产、丰田的SUV仍能获得85万日元补贴。明眼人都懂。这是保护本土产业的隐形壁垒。
第三重。觉醒的巨兽。丰田、本田此前对电动化态度暧昧。如今加速反击。本田推出紧凑型电动车。丰田与铃木联合开发轻自动车。本土品牌一发力。消费者自然用脚投票。
战略深意。超越销量的博弈。
比亚迪图什么?彭博分析师吉田达夫点破:“赢得日本市场本身并非终极目标。留下印记才是关键。”日本消费者以挑剔著称。座椅缝隙、转向手感、语音播报精度皆有严苛标准。能在这里获得认可。就等于拿到全球品质认证的金牌。这为进军欧洲高端市场铺路。一句“我们在日本通过了考验”胜过千万广告。
为此比亚迪甘愿“赔本赚吆喝”。建充电桩、请本土代言人长泽雅美、推0利率贷款。比亚迪日本总裁东福寺厚树坦言:“我们在日本是长期主义。不在乎一时销量。”
耐心游戏。时间换空间。
日本电动车渗透率仅3.4%。但未来五年可能翻三倍。比亚迪像极了20世纪80年代的丰田。当年丰田进军美国。头十年亏损10亿美元。靠耐心和可靠性最终登顶。比亚迪有底气打持久战。2023年全球销量破300万辆。刀片电池、e平台3.0技术是硬通货。在日本亏的钱不过是九牛一毛。
这场远征的胜负。不在当下5300辆销量。而在十年后。当全球消费者提起比亚迪。想到的不是“中国销冠”。而是“和丰田、特斯拉并肩的世界级品牌”。这才是中国汽车工业真正的成人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