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年底关停巴西工厂,亚洲轮胎冲击成主因
上周末群里炸了锅,老王突然发了条消息,说米其林在巴西的那个工厂年底要彻底收摊。我还以为他又搞错什么八卦,结果一查,还真不是玩笑。米其林这次是真的动手了,把瓜鲁柳斯那家主要做摩托车和自行车内胎、还有工业轮胎的厂子给“砍”了——大概350号人要另谋出路。
说起来,这事儿其实早有苗头。今年年初他们刚把墨西哥那边一个小尺寸乘用车轮胎工厂也关掉了,那会儿销售顺嘴一提,我还没当回事。现在想想,好像整个美洲大陆都被卷进这股“瘦身潮”里。老赵在维修店干活十几年,他说:“亚洲那些牌子的轮胎便宜得离谱,有时候进货价比咱们修理铺自己补出来的成本都低。”南美市场一下就顶不住压力。
我记得前两年换电瓶的时候顺便问过师傅关于进口和国产轮胎价格差距。他叹口气,“以前米其林、普利司通这些进口货是身份象征,现在客户问最多的是‘能不能再便宜点’。”听说最近从亚洲出口到南美的两轮车内胎、工业用的大花纹外圈,批发价甚至压到了本地生产线难以维持的位置。这么下去,不断亏钱谁扛得住?
其实吧,这家巴西工厂历史挺长,上世纪80年代就落户圣保罗州。当时法国总部派戈恩过去镇场子,为的是跟美国、日本企业拼成本。但后来90年代经济危机差点让全体员工喝西北风,多亏本地化管理撑过来了。不过时代变啦,新一波价格战直接打到全球市场,每天都有新招数——据群友自测,有些低端型号耐磨性甚至还能超过部分传统品牌。
墨西哥那边情况又有点不同。今年6月初克雷塔罗州的小尺寸乘用车/轻卡轮胎线也宣布关门歇业,说是因为大家都喜欢更大更宽的新款,大部分小轿车型号已经卖不动啦。生产任务直接转移到莱昂那个现代化大基地去了。有意思的是,我去年看二手市场的时候碰见个开着老款紧凑型SUV的小伙,他抱怨买不到合适规格的新正品,只能淘库存或者找替代型号。
至于欧洲那块,也没闲着。据邻居表姐讲,她堂弟就在法国瓦纳那个快被关闭的老厂工作。这俩历史悠久的小作坊专门做入门级轿车和轻卡钢帘线,可惜碰上高能源费+亚洲竞品双重夹击,公司盈利空间越挤越窄。听她说内部安置方案五花八门:提前退休(工资75%)、内部流转,还有最长24个月带薪重新就业假期……总共涉及1200多人吧,不过实际拿到补偿金的人并没有传言那么多。有师傅调侃:“等你熬够资历公司早没影。”
这些动作背后,其实就是财报上的冷冰冰数字——2024净利润微降,但研发投入反而一年比一年多。我去年试驾某高端运动版新车型时特意留意了一下配套原装米其林Pilot系列,据销售吹嘘,用料升级不少,更偏向新能源适配(比如静音棉层厚度增加)。不过普通家用版本可就很难感受到这种提升,大多数人还是奔着性价比去选别家的爆款型号。“现在只剩中高端才敢涨价”,微信群里有人这么吐槽。
行业八卦倒是不少,比如曾经有段时间传言某品牌打算回收旧胶粉再利用,后来发现环保标准太苛刻,一直搁浅;还有人聊起冷门配置,说带TPMS主动报警系统的新批次,其实对耐热性能要求更严苛,不少国产品牌借此逆袭入围国际供应链。这些都是道听途说,但细节藏在日常琐碎里:你看朋友圈有人晒半年跑2万公里只扎一次钉,就觉得物有所值;可遇上高速爆皮事故,又骂娘后悔贪图便宜……
最后一句话插播信源:以上内容混杂公开新闻与朋友亲历,如需深究可以翻翻《轮胎报》近期几期专题报道,还有微信群里的老司机闲聊片段。不保证每句话字字属实,但都是汽车圈子里的真实碎片罢了。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