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撞卡车引发争议,东风柳汽安全技术细节曝光
“小车撞卡车”这种事,说实话,谁听了都心头一紧。尤其是最近理想i8和那辆八吨重的乘龙卡车头“硬碰硬”的视频在群里传开后,不少人饭桌上都开始聊起这茬。有师傅还打趣:“小轿子能把大货顶翻?不是闹着玩吧!”不过真要说起来,这种碰撞其实也不新鲜,各家厂商平时做,经常拿来展示自家安全性。
但这次热闹有点大——理想的视频刚出来没两天,就有人扒出之前极狐跟卡车对撞的片段,一对比,那反差属实让人犯嘀咕:到底谁家准备得更充分?是不是有啥猫腻?
最戏剧性的还不是网友讨论,而是乘龙自己直接下场,“活着才配谈理想”、“底线不可破”,这些海报在朋友圈刷屏。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也站出来发声明,说侵犯他们权益。这下子,原本聚光灯打在新能源品牌身上,突然又照回了这个老牌央企。
说到东风柳汽,其实很多年轻人可能没太多印象,但我爸那个年代提起“柴油东风”,那可是正宗里的正宗。1954年就成立了,比不少合资厂历史还长。听村里老李讲,他年轻时候拉砖用的就是1981年产的国产第一代柴油卡车,那会儿修一次全村围观。他们1992年又造出了中国第一辆平头卡车,据说方向盘还是铁皮包布,后来2003年南方第一个重型货也出来了。所以别看现在新能源热火朝天,人家几十年的底子,可不是吹牛。
前阵子6月品牌日,我去现场溜达了一圈,看见他们推的新系列叫“乘龙翼威”。主推的是翼威5,说是全新开发、800V碳化硅高压平台,还能双驱输出九百多马力。我当时琢磨,这玩意儿充电20%到80%只要半小时不到,对我们搞物流的人来说挺香——毕竟路上时间就是钱。另外续航标450公里以上,不过据老司机私下讲,如果夏天拉满货跑高速,再开空调油门踩深点,也就三百多四百这样。但已经比以前那些油罐式纯电强不少。
还有个冷门配置我倒是在维修间瞄到过:驾驶室骨架结构用的是高强度钢板焊接成环形,不像普通车型只有几根加强梁那么简单。据维修师傅张工说,这套结构一旦遇上侧面或者正面猛烈冲击,会分散掉绝大部分力道。“你放心坐里面,要真出事,大概率还能下来抽根烟。”他说得夸张,但其实意思很明白,就是尽量防止驾驶舱变形压住司机。这也是为啥他们能通过德国EEC R29标准,在国内算很罕见。而且液压锁承受9.4吨拉力,有时候群友忘关锁,还专门找售后问咋回事,可见大家对这块挺敏感。
顺便插一句,有些外地朋友总以为国产重型货只能卖低价,其实近几年乘龙已经出口越南、俄罗斯这些地方。有个亲戚去年春节回国,还带回来一本越文说明书给我看,上面居然还有中文拼音注释,看得我是哭笑不得。不过话说回来,人家的产品真慢慢渗透进去了,也不光靠价格,更主要还是靠技术和可靠性撑腰。不信你去二手市场转转,同年份进口欧系二手价甚至被国产赶超,这是以前不敢想的事儿。
再扯远一点,其实除了商用,他们旗下还有个大家熟悉的不多的品牌——东风风行。当初菱智MPV刚上市那会儿,我邻居王叔买了一台,用来送快递兼顾家庭,每次搬东西后排座椅放倒堪比小床。他常念叨:“创业神助攻啊!”如今十多年过去,他那台菱智虽然外壳斑驳,但发动机抖动依旧轻微,据他讲保养关键还是机滤别贪便宜,每次加机油记得留点余量,否则容易憋气门。这些经验都是日积月累摸索来的,比网上教程靠谱许多。
2012年前后,他们推出的小排量MPV M3、V3,在一些县城和乡镇可谓街知巷闻。我表哥结婚的时候就是借同学一辆M5当婚车,一口气塞进去十几个亲戚孩子,小孩们坐里面追逐打闹,都没觉得挤。当然后来随着新能源普及,这些燃油MPV渐渐退居二线,不过保值率一直不错,现在收购价还能卖个万把块钱上下。
到了近两年,新款菱智PLUS出了纯电版,还有增程动力选择,对那些需要市区限行又怕续航焦虑的小老板是解燃眉之急。而星海系列则更偏向中高端用户,比如星海V9搭载800伏平台、电池从零充满不用俩小时(实际体验下来一般要两个半),而且综合续航官方标1300公里,我隔壁开网约的大姐自测过一次,她跑高速+市区混合,用空调情况下勉强1100左右,但她觉得够用了,因为一天哪有机会连轴转这么久?
另外一点比较少有人注意,就是星海系列支持EMB+SBW电子线控系统,加速响应确实快。不过销售嘴里经常顺带提一句,高性能底盘虽然操控好,但是轮胎吃亏严重,两三万公里换胎已成常态。有群友吐槽轮胎贵,说干脆装副厂件,被售后劝退:“原装匹配才保险。”
再往后的规划,好像厂家准备搞什么“量子架构”和马赫超级增程,两套核心路线并举。我认识的一位工程师曾偷偷透露,目前内部正在试验一种新材料副框架,可以进一步减轻整备质量,到时候估计省电表现还能提升。
至于最后绕回最初的话题,“央企底蕴”这个词吧,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在很多细节,比如每次组织全国范围召回,总部响应速度特别快;比如一些小众地区特供车型配置独特,却依然耐造耐修;再比如某些冷僻功能,例如部分批次车辆仪表盘内置简易诊断接口,让懂行的人可以自行读取故障码……这些东西,你如果只是看广告宣传,很难发现,全靠长期使用才能体会出区别。
事情发展到今天,不管外界怎么吵,该干嘛干嘛。前几天跟技师聊天,他摆弄着扭矩扳手随口念叨:“技术好不好,你掀开发动机盖看看线路走向就知道。” 可能这句话粗糙直白,却也是老牌企业几十年来留下来的习惯思维吧。不折腾花哨,把基本功练扎实,就算偶尔被流量裹挟,也总归不会慌乱失措。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