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知团队为何集体迁往合肥,背后藏着哪些新能源汽车新机遇

这几年,国内新势力总部项目在各地遍地开花,已经不新鲜了,但安徽合肥悄悄又搞了个大新闻,你注意到了吗?

8月15号,领目科技总部以及智能驾驶硬件生产基地,正式敲定落地合肥市肥东县。

合肥人,这下又能挺直腰板吹牛了:“我们又添一个高新科技总部啦!”

可问题也来了——一家起步上海、创始团队全是学霸、背景还相当牛哄哄的科技公司,偏偏要把家底扎到肥东去,这不是“磨刀霍霍向猪羊”,而是磨刀霍霍奔未来。

咱们得琢磨琢磨,这个决定背后到底奔着啥猫腻?

想想领目科技的出身吧,有点硬。

2018年成立、上海起家、专精特新、号称高新技术企业,背后老大、技术总监都是清华+交大+中科大毕业,不简单,技术官履历还带着通用电气中央研究院的光环。

上海高知团队为何集体迁往合肥,背后藏着哪些新能源汽车新机遇-有驾

队伍里主力几乎成建制地来自通用电气中央研究院下辖的小白鼠实验室(准确叫“弱电实验室”),听名字可能觉得神神叨叨,其实就是懂多传感系统、多核异构控制系统、智能硬件算法这类玄学玩意儿的那帮技术咖。

上海高知团队为何集体迁往合肥,背后藏着哪些新能源汽车新机遇-有驾

说白了,这些人做的是汽车前视一体机和各类辅助智能驾驶系统,不谈玄学技术,那就是让汽车有长“眼”又有“脑”,能自己判断和决策,放心大胆地踩着油门冲向未来。

不得不说,他们还真不是吹的。

现在主打产品已经被吉利远程这些知名汽车品牌用在真车上了,量还不小,现在累计供货冲五万台了。

这在大哥们动辄几百万台出货的大市场环境下,可能只是个“开胃菜”,但对于一个18年成立的专精小公司来说,已经相当可以。

再说这回签约的事,官方讲法是:领目科技投建肥东总部,规划智能驾驶产品研发、批量生产,深耕智能驾驶,把肥东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条又给加厚一层,还能给合肥朝“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之都”奔又加把劲。

上海高知团队为何集体迁往合肥,背后藏着哪些新能源汽车新机遇-有驾

但话说回来,这些“宏伟蓝图”语气,你我听多了,不免有点味同嚼蜡。

那么,这回的“总部落子”,到底包里揣着什么“宝贝”?

咱试着把这事儿拆开点细节,逐个来扒一扒。

先讲讲这家公司自己,领目科技成了高新企业,背书扎实、底气真足。

能从各大名校和国际大公司里捧出整套技术团队,还呼啦啦地全迁出来,这不是一般初创能玩的局。

一般来说,这样的团队大多困守在上海、深圳这样的顶级一线,但为啥愿意搬到合肥?

有人会说,人才政策呗、补贴吸引力呀,然后房价又便宜、园区扶持厚道。

这些嘴皮子上的“官方答案”,肯定有点道理,但明显不是全部。

现在国内渴望产业落地和高质量就业的城市,哪个不是厚礼相迎?

合肥光靠这些能抢到项目?

其实,如今汽车圈的专业人士私下议论时,总觉得上海的汽车定价、智能驾驶研发、芯片创新早就内卷到飞起。

做个新项目,不仅人贵,地还捉襟见肘。

合肥则不一样,前有蔚来汽车总部落脚,后有比亚迪、江淮盘踞,供应链稳+现成的自动化工厂资源。

对领目科技而言,看中的,恐怕正是这边完整的新能车生态,外加政策利好、产业集群链条,这种环境就是“养大苗”的最佳土壤了。

再加上,智能驾驶正赶上技术落地的这波风口。

其实传统L2级系统,在业内已经不是啥“天花板”。

换作有的公司,甩出L4、L5的PPT、再宣传个Robotaxi才算风光。

但领目拿出来是“全速域L2级智驾系统”,意思就是“不整玄的,能量产、能用,一切向真实应用场景靠拢走”。

这个思路认真说,不太“互联网”。

但未必不是“稳健玩家”打法。

为什么?

说老实话,L3、L4吹得天花乱坠,不过现在谁开着一辆完全自动驾驶的车满街跑?

最后都得给现实打个折扣,安全、法规、成本三座大山都横在眼前。

而L2+那种兼顾安全+成熟方案,公司要么能量产、要么能落地,这才是“活得下去”的关键。

领目科技抓住的,就是这个空档。

他们现在的系统,已经被吉利等客户批量采购,用在很多新能源大巴和专用车里,用安全和稳定赚下第一桶金。

等过几年等“全自动神车”一来,再凭口碑和数据转型,不就是“弯道超车”经典剧本?

这就是老实人打工的“活路”,没准还能成后来者居上那一拨。

还有一点值得琢磨,这次领目把新总部和工厂一块带到安徽,对肥东来说,不只是增加几十个高端就业机会。

更别提带来核心技术本地扎根、形成“头雁效应”。

你想啊,有了这群技术老炮在肥东安营扎寨,只要成气候,那什么辅助系统供应商、软件算法公司、测试平台,估计都能闻味而来。

“一个总部落地,全链共振”,这话听着有点大,但对于刚刚起步的新能车产业集群,的确有用。

再说锣鼓喧天的签约仪式、各路领导站台,连媒体也乐呵呵跟着拍手:“肥东要起飞!”

其实大家想看的,还是三五年以后的那波更大利好——工厂会不会扩产,智能驾驶产品能不能新突破,带不带来本地供应链的升级?

现在看,很多市政花大价钱招来的“总部项目”,头年“热闹一把”,人员少得可怜,几年后不温不火,最后只剩块招牌孤零零立着。

所以,说穿了,大家关心的是,有没有真正落地、有没有带来实打实的研发力量和成果,别光留下一地言语泡沫。

站在普通人视角,大家当然欢迎新的高新产业进城。

能有工作、能多点发展选择,孩子毕业也不用愁去一线漂在外地。

但也会悄悄皱眉头:你别光玩PPT,还是丢给咱一堆新鲜岗位、让街头真有满眼新能车和会思考的自动驾驶货车。

说到底,肥东和领目科技这场“双向奔赴”,看着热烈,但能不能“修成正果”,还是得靠接下去几年的实际表现说话。

毕竟,无论是总部花落肥东,还是智能制造基地落地,产出的不是材料推介里的那些大话,而是一个个真实可见的产品、数据和就业机会。

要说这局合肥积攒的产业经验,已经不光是外地人关心。

安徽本地人心里头更清楚:头上的光环都是一款一款产品,一步一步落地才磨出来的。

领目科技被视作“新生代”智能驾驶玩家,他们是光靠技术立身,不靠花里胡哨的炒作起家。

这类企业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上的动力和野心,比一般“招商引资项目”重得多。

也有不少朋友念叨着:咱合肥不就是靠这种认准赛道、一鼓作气的气势,才挣下“新能车之都”这口金字招牌嘛?

如果往后五年,肥东因为这些总部的到来,新能车核心部件供应、辅助驾驶系统、配套测试、软件研发全都能“开枝散叶”,那这个点,绝对能成安徽智能产业新版图下的重镇之一。

不过也别高兴太早。

咱得一步一脚印盯着。

毕竟热热闹闹的开局谁都会,但风风火火落地能不能扎牢,大家都要睁大眼瞅着。

扎不扎根,看后面几年工厂是不是“白天烟囱冒烟、晚上科技灯亮”,产品是不是天天出货、团队是不是在壮大。

这些才是检验一个产业项目到底靠不靠谱的“真题”。

聊到这儿,也想和屏幕前的各位掏心掏肺唠一句:你对城市的“总部招引”怎么看?

是信心满满,还是习以为常?

你更希望看到哪些“落地”的变化?

评论区见,咱接茬聊聊。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