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国内好几家顶尖汽车集团的老总,像是商量好了一样,接二连三地跑到深圳,去拜访同一个人——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
今年8月8日,刚上任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董事长的朱华荣,就带着总经理赵非一起去了华为总部。
见了任正非之后,朱华荣在社交媒体上感慨,说任总的视野和格局让他深受启发,获益良多。
无独有偶,就在一个多月前,广汽集团的董事长冯兴亚也专程去了一趟深圳,同样是拜访任正非,回来后也表示,任总的超前见解让人佩服,对广汽的发展很有价值。
这就让很多人感到好奇了,这些执掌着千亿级汽车帝国的行业大佬,为什么都争相去拜访一个“不造车”的科技公司掌门人呢?
这背后,其实反映了整个中国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的一场深刻变革和集体思考。
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先看看现在的汽车行业变成了什么样。
过去我们买车,看的是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
谁的发动机马力大、油耗低,谁的变速箱换挡平顺,谁就是好车。
但现在情况完全变了,随着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浪潮席卷而来,汽车的核心价值正在发生转移。
电动化只是解决了动力来源的问题,把加油改成了充电,这只是上半场。
真正决定未来胜负的,是智能化的下半场。
未来的汽车,越来越像一个装了四个轮子的大型智能手机,它的大脑是芯片和操作系统,它的神经网络是通信技术和传感器,它的体验好不好,看的不再是机械性能,而是软件系统够不够聪明、人机交互流不流畅、自动驾驶安不安全。
这一下就把传统车企给难住了。
他们造了几十年的车,在机械制造、供应链管理上都是顶尖高手,但要让他们突然去搞芯片、搞操作系统、搞人工智能,这就有点赶鸭子上架了。
这就是所谓的“本领恐慌”。
他们清楚地看到,如果跟不上这波智能化的大潮,就算有再强的制造能力,也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被淘汰。
就在这个时候,华为出现了。
华为虽然反复强调自己“不造车”,但它手里握着的东西,恰恰是所有车企都梦寐以求的。
华为有什么呢?
首先,它有自己研发的高性能芯片,比如麒麟芯片,这是智能设备的大脑。
其次,它有自己的鸿蒙操作系统,可以打通手机、车机、家里的各种智能设备,实现无缝连接。
更重要的是,华为是全球顶尖的5G通信技术公司,这对于需要海量数据实时传输的自动驾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
把这些技术整合起来,华为就拿出了一套完整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覆盖了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车控等方方面面。
最具有说服力的一个例子,就是华为和赛力斯合作打造的问界品牌。
在和华为合作之前,赛力斯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车企,市场表现平平。
但自从搭载了华为的全套技术,问界汽车就像换了一个灵魂,销量一路高歌猛进。
2024年上半年,问界的累计销量就超过了18万辆,多次成为国内新能源市场的月度销量冠军。
这个“点石成金”的真实案例,让所有车企老总都看得眼热心跳,他们明白,和华为合作,可能就是抓住未来的一张关键船票。
所以,长安和广汽的老总们去拜访任正非,就不是简单的商务会谈了,而是一场关乎企业未来命运的战略级对话。
有趣的是,华为也根据不同车企的需求,提供了不同的合作模式。
先看长安汽车,他们和华为的合作走的是“深度绑定,共同成长”的路线。
早在多年前,双方就在阿维塔这个高端品牌上开始了合作。
起初,长安希望华为能入股,大家一起当大股东,但任正非坚持“不造车、不控股、不参股”的原则,最终华为只作为技术供应商参与。
虽然没有股份关系,但华为的投入一点也不少。
据说在阿维塔项目初期,华为派了上千名工程师常驻重庆,手把手地帮助阿维塔进行研发。
这种不求名分、只求做事的态度,反而赢得了合作伙伴的信任。
如今,阿维塔全系车型都搭载了华为的乾崑智驾系统,而且关系更进了一步。
阿维塔科技反过来花了115亿元,购买了华为新成立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公司“引望”大约10%的股权。
这说明双方已经从单纯的甲乙方,变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一起为未来的产品共同奋斗。
再看广汽集团,他们和华为的合作模式则更加大胆,可以说是“你来主导,我来制造”。
双方决定联合打造一个全新的高端品牌,名字叫“华望”,一听就知道,这寄托了广汽对与华为合作的厚望。
广汽董事长冯兴亚在公开场合明确表示,这个新品牌的产品定义和定位,主要由华为主导。
这在传统的汽车行业里是相当罕见的。
一家年产销量几百万辆的国有汽车巨头,竟然心甘情愿地把一个新品牌的“灵魂”——也就是决定造什么样的车——交给了合作伙伴。
这背后,既体现了广汽对自身在智能化领域短板的清醒认识,也表达了对华为技术实力和市场判断力的极大信任。
为了这个项目,广汽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公司,并计划在2026年推出首款车型。
这种模式,可以说是一次非常深刻的变革,是传统制造业巨头与科技巨头之间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合。
总的来看,车企老总们纷纷拜访任正非,这个现象背后传递出的信息是多层次的。
对于车企而言,这是在面对行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主动寻求外部力量,弥补自身短板,为企业生存和发展寻找出路的积极行动。
对于华为而言,这是其“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战略的成功落地,通过技术赋能,它正在成为整个汽车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而对于整个中国汽车产业来说,这标志着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正在形成。
过去,大家可能更习惯于单打独斗,或者引进国外技术。
现在,国内的制造业巨头和科技巨头开始强强联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打造属于中国自己的高端智能汽车品牌。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汽车的整体竞争力,也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实践。
这种开放、协作、务实的精神,正在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注入强大的新动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