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五一长假第二天,为期九天半的第21届上海车展落下帷幕。据官方报道,本次车展共接待了101万人次观展。这里面,我贡献了3人次。
在一切都被网文直播短视频全方位无死角覆盖的今天,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现场人挤人地看车展呢?
So,当我们看车展时,我们到底在看什么?
看气氛
其实,和去现场看演唱会,去球场看比赛一样,即便牺牲观看品质也要去车展现场凑热闹的动机无他,惟气氛尔。
想象一下,车展第一天大清早,和一群或长枪短炮或西装革履或脖悬参展证的同道人冲出地铁终点站,迈着急切而期待的步伐,汹涌地扫码刷证入场,然后四散到各个庞大展馆,那种仪式感,那种首日看首发的得意,沐浴在这氛围中,难道不是爱车人的一种幸福吗?
作为气氛的一部分,参展商们各显神通的气势更得现场感受。
不到现场,不知道奇瑞胜过长城的,不仅仅是多出一倍的销量,还有展台面积、展车数量,和高出一个数量级的发布会人气。
不到现场,也无法近距离感受到这次零部件厂商之势众和霸气,以及他们对打造自身品牌的渴望。
不到现场,更想不到哔哩哔哩的展台面积竟不输鸿蒙智行,并且大于好多整车厂。
说到鸿蒙智行,不到现场,也不知道看看尊界的内饰,还得先付两万元小定……
看趋势
重要的车展,主角从来都不是展车,而是对各大展台和不同展车给予的关注度所拟合成的一种叫“趋势”的东西。
从车展预热开始,全网就从不同角度和深度解读着本次车展所传递的行业趋势。
到了车展现场,当穿梭于展馆之间,流连于展台之前,沉浸于展车之中,你会在人声鼎沸和杂乱无章中感受到无数个点,而这些点连成的线就是你看到的趋势。
一方面,每个展台必有纯电插电或增程,这一点,明白无误地表明,中国汽车的新能源化已成现实;而地平线和Momenta的高调,以及众多首次亮相车展的智驾软硬件公司,则宣告了智能化的较量已然开始,并将很快白热化。
另一方面,当鹰眼般挑剔的德国人在蔚小理展台上又摸又坐啧啧赞叹时,你看到了曾经的老师现在成了好学的学生;当丰田奥迪大众展出的新车要么外观看着眼熟要么配置觉得亲切,你理解了反向合资的基因强大;当你看到头顶一块布的阿里巴巴们随处可见,而操着各种外语环绕着捷途或长城们卖力直播的小伙大姐们,你相信了一带一路上的中国车,很成功,而且会更成功。
这些亲眼看到的趋势,比隔着屏幕看要更生动,更记得住。
看人和
几乎所有的人,来车展不仅仅是看车的,也是来看人的。
媒体朋友在车展上是最辛苦的,特别是头两天。据说这次车展两天媒体日开了193场发布会,真不知道媒体人够不够用;而且听说这次连500元车马费没了,真让我心疼媒体人十分钟。
当然,如果能找到出彩的素材,辛苦点也值。可相比去年北京车展,大佬们不能随意串场了,发布会也不能乱吹了,连行走的流量雷军都不来了,媒体想见可见的人真少了不少。
好在硬核网红奇瑞尹总依然稳定输出,不但在自家展台继续讲段子飙英语,还去了B站大呼“少年强则中国强”。真想替媒体朋友们呼吁一下:多些这样的实力大佬该多好啊!
车展行业日向来是汽车村串亲戚的正日子。无论是互访展台,还是巡展邂逅,平时没空见面的前同事老上级、友商兄弟、甲方乙方,甚至是猎头朋友,在车展见面似乎有种无法言说的亲热,有点像他乡遇故知那种情愫,见了面不光热情,还容易成事儿:这时候提出上门拜访,大多都能成。
当然,最为广大车展观众所喜闻乐见的除了新车就是车模了。曾几何时,任凭玛莎拉蒂还是阿斯顿·马丁,任凭全球首发还是限量古董,在干露露和洋露露们的光芒之下,无不黯然。
不过,经过去年北京车展的喧嚣,这次上海车展似乎有意要塑造汽车行业的严谨专业范儿,在车模的质和量上都很克制……
好在东边不亮西边亮,车模这块虽然不再争鸣了,但直播这块却百花齐放了,满场的直播姐姐们让人目不暇接猝不及防美不胜收,也算是对车模们的超值平替吧。
写在最后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
三年疫情虽然让人充分尝试了线上办公的合理性,但也更充分地证明了它的不合情性。
于是,一度推崇居家办公的时髦公司们这两年都纷纷收回成命,重拾见面聊天才踏实的朴素道理。
同理,再好的网上直播或深度报道也无法撼动现场观展的踏实。
正如所有的欲望都要靠线下实现一样,对车展的欲望也得到现场才能实现。
全部评论 (0)